《三体(全集)》读后感1600字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苏子于几千年前的山水之间就已经站在上帝的视角看待世间万物之变化,对于一直在农耕忙种的人们来说,这些思想是如此遥远和不切实际。
这就像我们读《三体》一样。
《三体》描绘的世界又何尝不是那般遥不可及,但却是真真切切基于现有科技生活的想象,未来谁知道是怎样的,也许真的会有如此多的外星文明,或者也会有一个类似三体一样的世界。
在普通人类的视角,只是关心有生之年的未来,或许更高一点,关乎下一代或下几代的未来,从思想家或科学家的视角, 也只是关注新发现所爆发的革命机遇还未到来的未来,或是人类生存日益艰难与地球环境日益恶劣的未来,但谁都不敢站在上帝的视角预言未来,因为那根本不敢想,也无法想象。可是,《三体》却是站在上帝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宏大的未来世界。
在读《三体》的时候,无数次在脑海中模拟作者写这本书的状态,这该是对当代科技多么熟悉才能在如此有理有据的基础上开发脑洞,形成这样逻辑缜密,行文细腻的作品来,而且能够将这一的脑洞进行到底,一次次推进,又一次次惊喜,若没有极大的毅力和信念是绝对无法完成的,这在现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若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晦涩难懂,那很正常,因为你并没有强大的科技知识做背书,但若因此而没有读下去的欲望或者弃读必然是你的损失了。因为书中的世界是一浪接一浪,一浪高一浪的,你根本无法想象跨越了五六个世纪的前因后果还能在思维上有链接,你无法想象里面刻画的每一个关键人物虽然性格不同,却有着相同的影子,你更无法想象这短暂的读书时间背后作者付出了多少日夜的努力。
我一直以为作者大刘就是书中的罗辑,把写作当成面壁或者执剑,三体是那个意识里的自己,在一次次地斗争之后,变得超然纯粹,淡定地只剩下对于自己的责任,所以才能在知道自己得了雨果奖之后如此淡然,就像罗辑最后面对二维吞噬那般超脱。
三体世界以虚拟游戏的模式走进人类,游戏中的孔子、秦始皇、伽利略、墨子、牛顿、爱因斯坦等等,古今中外各路人马走马灯似的上场,一场只有黑白灰三色的跨时代跨空间的狂欢开始了。历史、文革、三体又构成了另一个意义上的三体关系,遥相辉映而又扑朔迷离,在最不可思议的生存景象中蕴藏着触手可及的现实针对性,把三体系统的复杂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而在《三体ll·黑暗森林》中,地球、三体和宇宙更高级文明构成了一个更大规模的三体结构。面壁、破壁,每一处设计都是那般构思独特,气势磅礴,然而这并不是重点,这都只是为了之后更宏大场面的铺垫而已。
在《三体lll》中,作者又以细腻浪漫的爱情故事开始,直到最后人类灭亡新的宇宙何去何从结束,这里的三体星球被毁灭,地球也被更高的宇宙智慧体摧毁。人类从开始的与三体世界敌对,到与三体融合,三体是成功者。三体被宇宙广播,招致杀身之祸,人类同时也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你永远不知道在你未知的领域里藏着多少双更智慧的眼睛,一旦暴露,便被消灭,宇宙就是这样的吧。人类怎样的无法知道这个广袤的宇宙里谁是真正的上帝,这个上帝有可能消灭一个星球像捏死一个蚂蚁。这就是未知的魅力和恐惧吧。虽然书中的每一个场景都让我震撼无比,但看到云天明的童话时,全身细胞都在战栗,一口气读至书尾,酣畅淋漓,惊叹于强大的思维逻辑的同时,一种自我渺小和卑微感油然而生,在宇宙面前,地球就像一个粒子,更何况是人类,又更何况是自己。
读《三体》就像坐过山车,每一个峰值都让你惊险又刺激,过后卯足劲想要达到更高的峰值,寻求更高潮的体验,而在一切都结束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这才是另一个未知探索的开始。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三体(全集)》读后感_1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