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_5000字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5000字

《历史的温度》

历史是有温度的。

读完这套书,放下书本的那一刻,还没来得及做过多深思,这个结论就那么深刻的从脑海中涌现出来。

细细回味这句话,自己能够这么快对这《明朝那些事》得出这么快而精简的评语,往深处讲,该是精神世界中的那个自我跟随着当年明月的脚步,历经一场大明帝国的梦幻之旅,见证了无数个震颤心魂的故事场景之后,一股源自历史英雄主义的情怀爆发出的呐喊!

自从近一年多来,对历史读物的阅读量增多,对历史背后的逻辑,情景推演的思考,历史通论的唯物化等思考也愈加深厚,我想,这是作为一个理性的读者对于人文艺术赋予给我们的恩赐经过思想的过滤后一种负责任,也是更科学,更趋近于成熟的方式。

孔圣人曾经说的那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老话,也是在对一定数量,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之后所归整出的智慧箴言,在我有了一点思考和积累后,愈发相信中华文明的智慧无所不包,无处不在,信手拈来,都是一汪汪汩汩流泻的智慧泉源,沉醉其中,甘之若饴。

书对于历史智慧的传承,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甚至可以说在推动历史潮流进程上,其所展现出的巨大的能量,已经被历史所证明。我始终相信,“读书人”这个词汇,是对那些捧起书本,在书中寻找精神的寄托,寻找一方灵魂安放的土地,渴望从书中获得支撑自我在现实中前行的力量,甚至哪怕只是为了让短暂片刻的空余的光阴不被生命的冗长降低了健康生长的质量的人们,那都是一个莫大的鼓励和褒扬,我们应该感谢我们曾有幸被“读书人”的光环笼罩过的岁月。

读书,在这里,确切来说,读史书,对于我们中不少人来讲,已经变成了一种类似上古时代的奢侈般享受,倒不是历史真有多么的高冷,或者是板着一副令人望而生畏的面孔,确实是在不少人来看,读历史似乎是放慢了生活的速度,弱化了在今天那些更多可以带给我们更快,更刺激,更有趣的感官体验带来的缺失感,而那些千篇一律的历史场景,不过是一个个朝代的兴衰,更替,死亡,斗争,如此反复循环,毫无新意可言,加上各类宫廷神剧对历史真实场景复原的偏颇,曲解,甚至刻意的创作,历史对于年轻人来说,早已像迂腐乏味的老者,避之不及。

曾经听到一个大学教授说过一段话,想来很是有理,他说,一个没有自己民族历史的族群是肤浅的,一个有历史却抛弃自己历史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而一个有历史却处处回避历史,抛弃历史的文明,不懂得从历史的智慧中寻求生存危亡之机的民族是注定要灭亡的。虽然听起来有些危言耸听,事实上,现如今,世界的发展格局和隐藏其中的各类力量已经在现实中不断交替上演着,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强大者始终如履薄冰,弱小者始终颤颤兢兢。

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总结上述的意思,我想应该是“危机感”,或者说“历史危机感”或许更贴切一点。

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公司,一个团队,甚至一个家庭,个体,想要强大,想要获取更多的话语权,想要成就更大的事业,更多的财富,更大的成功,身处其中的每一个角色,我想,定然是一种说不出,无可描摹,不可捕捉却又真真切切的存在着的一种束缚力。正是这样的危机感,让历史始终神经紧绷,紧随潮流的大浪,在各类力量的博弈中,始终不偏离正确的轨道,载着我们向文明的国度前行。

而推动历史这艘大轮的掌舵者,正是那群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历史危机感的个人组成的群体,在一个又一个生死存亡的关头,像勇敢的水手,和浪花搏击,和风暴斗争,在他们的努力下,历史又一次迎来新的转机,重获新生。

温度,当这个词语经过岁月的沉积,发酵,风化,到了这里,终于变得温润,柔媚,气荡回肠,是那群每一个时代的历史清醒者们用心的抒写,演绎的结果,亦是历史的见证者们注定要打破时代的局限,挣脱当代统治们的枷锁,从黑暗中,将文明的智慧,优秀的基因重新以文字的形式撒播到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为后代为民族埋藏下这一笔的宝贵的遗产。

我断定,这就是历史的温度,不管历经多少个春华秋实,遭受过多少次无情甚至毁灭性的打击,磨难,都如一个挺直脊梁的汉子,一个骨子里流淌着不屈服,不抱怨,任他风吹雨打而始终保持自我本色的铮铮硬汉,这,是历史的在千百年被岁月洗礼荡涤之后生长的一种契约精神,是历史的穿破时代和族群的呼喊,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不管身处何境,我们始终可以感受到这样的一种温热的暖流在血液里流淌。

这,便是当年明月笔下《明朝那些事》对我造成的全新的震撼。

用一种异常清醒、彻骨,甚至几近无情的血腥的幽默口吻,将历史的推演逻辑内化为人性之间阴暗与光明的角逐,强颜欢笑的背后,是被无奈包裹过的难以磨灭的叹息和忧叹。

记得书的结尾,有作者的一段后记,在后记中,我读到了与此处相同的情绪,那是一种看透了,看破了,清醒了,结束了却还要把苦咽下去继续前行的悲壮。

历史,何尝不是惊人的相似。

而明朝,作为汉文化正统之下最后一位统治者,真正将历史所有相似的元素雕琢成为一幅罕见的包容万象的“清明上河图”,留给后人太多思考的空间。

如果把历史比作一位有生命的人,我想更能清楚的阐明我的观点。关于这本书,看过的人太多,评论过的人更是不可尽数,一段时间,人尽皆知也不为过,一方面是作者作为引领通俗历史文学潮流的大师人物,登场太过华丽,加上本人史学功底扎实,还有一颗与生俱来的幽默劲,简直是如鱼得水啊,明朝那样一个被后代众多学者专家诟病的朝代,几经作者这样一折腾,还真就闹出个新的口味来,这股风直刮得后来众多写书的就算把历史刨个底朝天也要为人家整出点儿这些事,那些事来,实在有辱斯文,不得不说,中国人的山寨水平绝对是一流没商量。

也正是当年明月笔下的历史,揭开了我对明朝,对历史的原本枯涩高冷形象的直接转变,倒不是这本书真正有多么合我胃口,确是这样一种创新的再现历史的模式,瞬间拉近了历史,人文和大众的距离。让历史错综复杂的逻辑变成了一幕幕开心幽默的活话剧,直激的人将探索历史的兴味上升到新的境界。

历史何以用生命来包装呢?生命,自有一套成熟的生长机理,每一个正常的生命,都挣不开生老病死的规则,都要经过漫长的生长发育从幼小的孩童,脆弱的身体,到发育成为健壮的青年,充沛健硕的中年,和睿智丰富的老年,而身体,同样会经历病痛,发育,强盛,萎谢的过程,只有用心体验了每一个成长的阶段,走完每一段生命自身的安排才算完整而不留遗憾。

历史同样如此,每一个朝代大致类似,初生的王朝像一个刚从娘胎里分娩出来的胎儿,需要细心的呵护,才能从一个襁褓中的幼儿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真正变得健壮,具备强大的军事,经济,政治势力并具备一定的自净能力,抵御暗藏的风险。

不同的是,有的王朝发育过快,或者说疾病来的太迅猛,加上自身的免疫力太差,还未来及医治,便已夭折,像荒诞的隋朝,短命的五代十国,恶疾太深,已经深入骨髓。

所以,大多数开过皇帝都很重视这一点,为了不让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太快丢掉,他们矜矜业业,他们克勤克俭,他们励精图治······这样的词汇貌似对那些开国皇帝都很适用。

就算是再强壮的身体,也经不起长久的折腾,一旦过度,各种疾病就要找上门来,玩大了不小心来个癌症什么的,神仙爷爷也救不了你,好在这时候,年轻人底子好,如果不是什么绝症,拖一拖,治一治,好了接着闹,不碍事,反正老子过好这一辈子就行了。这倒也不打紧,可气的是,病好了,不仅不知道收敛,还闹腾出更多的病来,虽然都不是什么要命的事,那也是顽疾,得治啊,慢慢治吧,人生这么长,害怕治不好。

一旦有了这样的心态,便是一个朝代开始埋下灭亡火种的时候。对于明朝来说,我想有两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可以拿来说一说,那就是太监上位和文官系统的潜滋暗长,此消彼长,长此以往的明争暗斗,互相博弈,互相较劲,最后,大家把劲儿给用完了,明朝距离死亡也就不久了,可以说,这是导致明朝覆灭的一个很重要的线索。历史上,导致王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无非就是那几个,皇帝昏庸,小人当权,外敌兵临城下最后改换门庭,藩王用兵自强最后造反等等,电视剧看多了,闭着眼睛估计也能说出个道道来。

而明朝灭亡的这条线索,是注定,是必然,还是蕴藏着某种类似宿命的因素呢?不好说,我不敢猜测,只是觉得有趣。虽然明朝的历史有点儿乱,不过确实为我们贡献了很多电视剧,电影甚至其他可以调侃的原材料啊,那些死太监,那些锦衣卫,还有那些骂人不带脏的言官们,简直是一幕幕生动的活剧啊。还有那些个后宫搞事的娘娘妃子们,给我们无聊的生活增加了多少乐趣,奉献了多少经典的台词,简直是如数家珍。

在我看来,这两个特殊的时代产物,却是人性善恶论和制度博弈之后产生的畸形怪物。

看过高阳的《慈禧全传》之后,我确信古代那些所谓给君主,给皇帝们写的那些立身立言立德的言论都是扯淡,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你能说慈禧不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在晚清那样一个腐败的政权体系下,将一大群男性同胞臣服于脚下的统治者,她具备家国情怀?她有君情民贵的情怀?还是她有拯救苍生于水火之中的大能?统统扯淡,慈禧的一段话很明显透露出,其实皇帝和平明一样,国事就是家事,只不过国事的流程要复杂点,礼仪要讲究点儿。

这样看来,不只是慈禧,历代的皇帝该抱着同样的念头开展着国事。

慈禧之所以割地赔款,之所以要灭掉太平天国,说白了那是人家想要多舒坦几年,地割就割吧,能享受几天是几天,皇帝姓啥管我啥事,你们怎么闹腾都行,只要别打扰了我舒坦的日子就行。

所以,从现在起,请抛开那一套用圣人论的标准为统治者安上一顶大帽子的幻想吧!一切不过是人家在处理家事,处理完家事还要处理另一件,你没事老去烦人家,老板怎么会让你好过。

这就不奇怪了,老朱那么拼命的打江山,为了什么,为了吃饱饭,不再挨饿啊,但是自己不挨饿了,万一后代不争气继续挨饿怎么办,要继续打,打的所有人听话,我是老大了,事情就解决了,老朱没有上过学,也没有读过太多书,儒家那一套对他来说就是对牛弹琴,人家就是单纯的想打破富过三代的魔咒,所以拼命工作,使劲杀人,终于,理想达成,子子孙孙也不再挨饿。

可惜,并不是所有的子孙们都这样想啊,也许到了哪个子孙那儿,人家就只想快活的过完这辈子就行了,就算把老本给吃完了也不要紧,孩子们会想办法的。

至于说大臣们天天上报的各种事儿,那就不是事儿,找几个干活的替我干了,该怎么玩还是怎么玩,又听说有造反的,小事,搞点儿特务,随时向我报来,哪个不听话了杀了就是了。

这就明白了吧。没错,除了像老朱,永乐,崇祯那样的真正想给子孙们留点儿老底儿的有良心的老爹外,其他的把自己过好就算不错了,还想指望哪天良心发现,来个励精图治什么的,估计只有太阳打西边出来才有可能。

联想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有关经济学规律一说,真正觉得知资本主义之下的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才是真正抛弃这种家国观的先进规律,即“身处市场中的每一个自由的个体,完全按照市场固有的规律办事,这个世界一片祥和,同时,每个人在取得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了外部的利益最大化,即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所以,历史也需要学习,需要成长,需要犯错自省之后才能实现自我的跃迁,历史发展到今天,由影响了中国几近2000年的封建人制逐步过渡到法治,由个人意志上升到群体决策,想来,这样一个改变,推翻这样一个铁则,去进行一场天翻地覆的自我革命,可爱而智慧的中国人,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曾经,那些优秀的先辈们为此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_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