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的一年》读后感1400字
读完这本小说,我发现了比之电影我更喜欢电视剧的原因。电影就和短巧的小说一样,意义深刻,读完之后让人心灵震动。而电视剧和篇幅极长的小说一样,每一集、每一章,都可能有让我欢笑或流泪的地方,而当我完成了整个故事之后,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满足感。感觉更长的篇幅才可能描绘出一种不平凡又平凡的生活,我不喜欢十分不平凡的生活,也不喜欢过于平凡的生活。而电影中的人生太不平凡了。
这本书是以三个人物的视角写出来的,更让我觉得思想的差异。最让我诚服的是作者对不同人物的分析,对不同人物思想的掌握,什么样性格的人会做什么样的事。我初中时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但到现在我读大学了,从没想过这个人可能干出什么事,所以我可能永远成不了一名作家了,我可能永远成不了一名作家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很多的不理解,读完之后的理解是隐隐约约的。露丝不理解玛丽恩为什么要离开她,为什么因为害怕失去她就要离开她;露丝不理解特德为什么那么爱和已婚女人做爱;后来她说,她做母亲和妻子之后理解了玛丽恩,至于特德,只有这样的女人认可他接触他,不过后来他只会用调情的方式和女人相处了。我不理解埃迪怎么能几十年一直爱那个老女人,当她七十六岁时,乳房下垂皮肤松垮,他怎么还能愉快地与她做爱;三十六年没见,再见面时他对这个七十六岁的女人没有一点点失望。我觉得有一点理想主义色彩,我宁愿他爱上露丝或者汉娜。
露丝并不是很爱艾伦,但他们婚后生活却很幸福。我想,很多婚前没有爱情的夫妻能够永远在一起也是因为产生了露丝这样的感情吧,归属感,付出之后的满足感,虽然不够激情你还是给了我很多美好的东西。也许。
对于丧子,玛丽恩和特德做出的反应很不同。特德将全部的爱给了露丝,事实证明他真的最爱露丝,他是一个可以转换痛苦形式的人,所以他不停出轨做爱也许是表达痛苦的另一种形式――不停寻找快乐的形式。可玛丽恩不一样,她是一个沉溺于悲伤的人,她没有转换悲伤的能力,所以她没法儿像特德一样再生一个孩子然后给她本该属于逝去的儿子的全部的爱。沉溺于悲伤的人,我总觉得,他们内心有点享受这样,也许不是“变态”的享受(我想说的,也许接近于轻微自虐式享乐),但至少他们会因此而有安全感。这样的两个人势必不会亲近了,为什么他可以忘却痛苦获得快乐,为什么她就那么喜欢把自己搞得像唯一的受害者。
埃迪在认识玛丽恩之前是一个思想单纯十分本分的孩子,唯一的反抗就是扔掉父亲那本校友联系录。除此之外,他的胆量就是想着那位不穿胸罩裸露浓密腋毛的女教师自慰。所以这种胆量不够思想本分蜷缩在自己世界的人比较容易专注一个目标吗?
而露丝,不敢结婚,不敢做爱,却想要孩子。她父母的婚姻很失败,她父亲酷爱和不同的女人做爱,她母亲抛弃了她。我能想到这些一定有因果联系,但我解释不了。
汉娜,有点类似特德,不停地换坏男友。埃迪说,也许她缺的不是男朋友,而是知心朋友。她是一个喜欢展示自己魅力的女人,无论对象是谁,特德,哈克,她喜欢这样是因为她习惯了这样,只有以吸引和被吸引能确立异性关系能觉得有熟悉感从而自安。虽然没写她经历什么,但我猜想这种人的青年甚至童年异性交往一定不是很正常。
还有,我很喜欢汉娜说“你听到我内裤滑到地上的声音了吗”的样子。以及玛丽恩对她唯一的女儿说,“别哭啦,亲爱的,不就是埃迪和我嘛”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样子。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_1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