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
#己亥年三月十三#
就这样,断断续续地把《撒哈拉的故事》看完了。
很多人都说三毛是个奇女子,和父辈聊起她时,都说她生来就带有某方面的天赋。的确,或许三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独自去沙漠生活的女性。恶劣的环境,糟糕的生活条件,可这并不能阻挡她对生活的热爱,也唯独只有她,才能把撒哈拉沙漠描写得像少女的酮体般细腻。全篇的字里行间中,大家也都被她那精炼的文字表述所深深地折服。
“生命里,不管是阳春白雪,还是青菜豆腐,我都要尝一尝,才不枉来这世上走一趟。”能够写出这样洒脱的句子,她也一定是忍住了足够多的伤痛,到最后都化作了温柔。
很多人都会羡慕,三毛有一个如此爱她的人——荷西。尽管两人相差八岁,却好像没有丝毫影响,两人一起谱写了一场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在段落中,我们能感受到荷西是怎样用三毛喜欢的方式去爱她,甚而有些纵容她;这样的姐弟恋似乎也毫无违和感。在想法分享中,看到一位书友这样评价,好的爱情一定是建立在双方互相欣赏的层面上,若是如此,恋人就好似窗前明月光,心头朱砂痣;若非如此,那便成了饭黏子,蚊子血。我想,三毛与荷西肯定也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相互理解着,共同享受着。
在《撒哈拉的故事》中,我还看到了三毛内心逐渐变得越来越强大的一个过程。起初刚到沙漠时,她也表现出了小女人的一面,她会因为荷西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她而撒娇,她会因为长时间一个人呆在家里而深感寂寞。在后来,她硬是借着一股劲儿,与荷西共同创造出沙漠中最好的房子;更是凭着好奇心,让看似单调乏味的生活增添着数不清的色彩。
想起先前也看过三毛后期的一部名叫《谈心》的作品,里面记录着三毛和许多读者朋友信件往来的记录。“天下万物的来与去,都有它的时间”、“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有爱人的能力,而不是被爱”,类似这样经典的语录多出于此。很难想象,又是怎样的经历造就了如此洒脱淡然的三毛。
如今,三毛早离开了人世。她留给我们的,我想,更多的应该是鼓舞吧。哪怕我们每一个人最后都要在绝大多数时间中,去经营那平淡无奇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但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岁月的辜负。任何时候,都应学会为自己而活。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都是流浪。
再次尝试在这样的平台写书评,还是那句话,因为不会写,所以才要尝试着去写。陌生人,如果你(妳)恰逢看到这些文字,我也祝你(妳)早安,午安,晚安~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_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