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2800字
维克多·弗兰克尔此书并非鸡汤,而是亲身经历与心理疗法的结合。他所经受的苦难与他所追求的真理,总是契合。
“意源性神经官能症”
第一次接触 “神经官能症”这个心理学术语,则是在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所看到,那时,我只单一地以为所有的精神病患者都患有神经官能症,而神经官能症的种类我也无从得知。而读罢此书,通过维克多·弗兰克尔的分析,我又初识了“意源性神经官能症”这个词。简要区分二者区别,则是:传统的神经官能症治疗法即是引导病人回忆并叙述过往的种种无法触碰的痕迹;而意源性神经官能症疗法则是与之相反——通过了解病人当下与理想的状态,以及已完成与待完成的任务,给予病人以憧憬,从而使病人获得活下去的明确的不可放弃的理由。哪个更为实用?也许,大多数人之所以突破障碍接受心理治疗,正是想以减少痛苦为目的活下去,而令病人活下去的唯一理由,则是让他们看到未来与希望,让他们认清自己的价值,从而使他们跨越阻碍生命的大理石,迈向更高的一步。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然而,当下又有几人清晰地知道自己为何而活?又有多少数不清的人稀里糊涂地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光阴?一些人始终被生活所奴役着却全然不知,一些人又以为自己始终在奴役着别人而完全自我迷失......我认为,生存的前提,是存在,而本书中又提到了存在的三种含义:
(1)存在本身,比如人特定模式的生存
(2)存在的意义;
(3)对个体存在之意义的追求,即对意义的追求。
我用英文更简洁地概括来,即为:
Existence itself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To pursue the existence
存在之为复杂,更何况生存?大多数人都懂得 “生活不易”的道理,但又有几人意识到“为何而活”的元认知?人们只顾“头破血流”地“你争我夺”,以为这样才能凸显出自己的价值,而忽略了“认清自我”才是追求一切的源头。曾几何时,活着活着,就把自己活丢了。
只要还活着,就有希望。
读到这句文字,感到一股暖流在身体中流淌起来。无声的坚守,默默地努力。
只要还活着,就有希望。只要我们的躯壳还存在,一切不可能都会逐渐转为可能。我们经历的远远不止我们即将经历的。我们自认为的痛苦,也并非极致的痛苦。所以,终究大多数的我们的幸福的。因某件自己认为而在别人看来不值一提的事情而放弃生命,放弃周围一切温暖的瞬间,值得吗?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独特的。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把过多地注意力放到你的“敌人”身上。我们能做到的,只是完成好自己。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然而,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承担与接受?又有几人能够把挫折当作飞跃的翘板而非阻碍前行的石块?我一直以为,态度决定一切。态度也是成长的一剂良药。利用好自己的躯壳,去抵制一切无关生命的消极因素,用尽全力去挑战生命的内在潜力,没有白来一次。
灵与肉
爱在精神和内心方面具有深刻的含义,无论伴侣是否在场,是否健在,爱以什么方式终止是很重要的。真正经历过的爱才可谓真爱。在如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理念之下,大多数人逐渐扭曲了对“爱”的定义。灵与肉的挣扎与重量,仿佛缺一不可。但是,本就崇尚灵魂至上的我,体会过作者的这句话时,更加坚定了对“灵”的信念。情侣之间的爱,不乏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但是,没有经历过至深伤痛的人们,从来都认为没有生理需求的爱是不完整的。换言之,满足了彼此的生理需求又能怎样?海誓山盟还是天长地久?也许,天长地久有时尽。而心里的那抹朱砂痣,才永不会消逝,即便变成白米粒,也依旧有标记。
我们一边挣扎着把浮肿酸胀的双脚塞进湿漉漉的鞋子,一边听着旁人的呻吟和叹息,发出这些声音可能只是因为发现代替鞋带的电线也断裂了这样的小事。
画面感十分强烈。读到此处,我试图把此情景强加到自己身上,先不必说浮肿酸胀,“湿漉漉”就足以使我难耐。只是许多生活的细节就足以使人噩梦连篇,更何况集中营被着实残害的过程呢。
这些人每天抱着的到底是视死如归的心态,还是心惊胆战的内心挣扎?但是,即便如此,每个人都懂得——活着,就是希望。
当我正用冰冷的双手抱着一碗热腾腾的汤大口喝着,偶尔瞥见窗外那刚刚搬出去的尸体,他直愣愣地瞪着我。两个小时前,我们还在交谈,现在却阴阳两隔。这个念头一闪而过,我继续低头喝汤。
不是冷酷无情,而是麻木不已。这既是一种不自知的状态,也是一种清醒理智的表现。他不自知,因为他是不经意而瞥见尸体一幕;他清醒理智,因为他继而若无其事地喝汤。他是无可奈何。他无法控制被控制的一切,只能默默保护好自己。原来,人性的磨灭就是这样完成的。
面对生命的痛楚,面对阻碍活下去的绊脚石,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揭开过往的伤疤以认清现状,刺激神经,更重要的是追寻生命的意义,也就是活下去的精神支撑。我们无法控制事态的走向,但是我们可以决定面对痛苦时的心理状态。
时间也许不会抚平一切,但是对内心的自我调节终究会令时间把一切过往不堪淡化。不求消逝,因为生命中的每一段经历都是不可磨灭的镜头,而痛苦,则更使我们坚韧。经历,是最好的经验。
“意义疗法”
我们认清自己所真正追寻的,是伤疤痊愈后的重生。
我一直相信精神虚无是放弃生命的潜在导火索。无论怎样坎坷不平,保持内心的澹净,以精神支撑状态,都是活下去的一丝希望。而万念俱灰之时,也就是生命终结之时。
自己所认为的“痛苦不堪”,也许只是被自己夸大而已,事实并非想象中的“充溢着恐惧”。
人生中的每一个镜头都是真切存在的。而无论往日如何以消磨殆尽的方式沉溺于存在虚无的执念中。在生命尽头,蓦然回首之时,终究躲不过直视生命的意义。也许,只是镜头切换过快,太易转瞬即逝罢了。
如此说来,每个人都是神经官能症患者,只是程度不同罢了。无论是失业型神经官能症,亦或是性神经官能症,都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否定。无中生有,恐惧之恐惧,把任何恐惧都与无意义相等同起来,那么,终究也无法填补亟待添补的生命意义。
知世故而不世故 久视却未掉进深渊,也许是生命最高境界吧。
实际上,如果人不能负责任地生活,那自由会堕落为放任。
应当运用矛盾意念法来对抗预期焦虑
令我们恐惧的正是恐惧本身。而恐惧本身会导致恶性循环。对于恐惧本身,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执念,而是以反方向化之。此时,幽默技能和自嘲技能则不容忽视。接受,是自我解脱的不二法则。
面包 | 人性
不只是因为一块面包,他所给我的还有一份人性。
面包,好似成为了“人性”的代名词。想到了《悲惨世界》,因偷一块面包而被沙威,甚至整个社会纠缠半生的冉阿让。其实,人性不过是一片面包的充饥,很简单。有时,仅仅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足以令需要它的人感动。然而,人性有时就是这样,即使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付出的事物,也始终装作视而不见。
珍视痛苦
痛苦使人明智。真正痛过之后,才可能自悟与彻悟。而能够若无其事地揭开心中的伤疤,也就真正“放下”了一切曾经认为举足轻重的事。正是痛苦过后,一切才了无痕迹,一切才留下烙印也从不再哭泣。眼泪,是磨难的发泄方式,而这眼泪,也正是挺过磨难后,生命的铠甲。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_2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