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_1600字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1600字

看到“家是港湾,爱是退路”时,这本《家为何会伤人》就此结束了。我一时茫然无措,不知道该怎样理解“爱是退路”。大概,家应该是能为我们遮挡外面风雨的港湾,而爱是当我们无路可走或是走向极端时的退路。有家就有港湾,有爱就有退路。
通常的家人有父母、子女、TA和自己,彼此爱的联结就构成了家。《家为何会伤人》讲的就是家人彼此之间关系和由这些关系衍生的结果。
真相时常令人难堪,书中用了大量“复制”、“重复”、“轮回”等词,用来描述成人的人格如何追根溯源到幼儿时的环境,是这是我看这本书的感受。还好,还好,它也教了我们该怎么做,“修复”、“弥补”、“治疗”都是作者拿出的应对方案,不至于让人陷入绝望。
与TA
“我们无意识中都将恋爱当作了治疗,目的是为了修正我们童年的错误...我们心中都藏着一个理想父母的模型,它是我们选择恋人的基石。”所以,你只是知道你是爱TA的,却不知道这其实是因为TA与你理想中的父母模型是吻合的,你只是在弥补儿时的缺憾,或者是模仿儿时的生存环境。当婚姻成了我们过去家庭的复制时,也是婚姻将爱情带入坟墓的开始。
一对相爱的男女,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 1=1,你跟我想象的完全一样,彼此都活在幻觉中,这是激情期。第二个阶段,1 1=0,我人生的一切痛苦都源于你。试图改造对方,却又徒劳无功,最后发现,对方完全是另外一个如我一般独立的人。第三个阶段,1 1=2,你是你,我是我,但是我们在一起。当真正明白即使你是你,我是我,我们还要在一起的那一刻,是对彼此的理解和对内心隐藏的那个脆弱又执拗的自己和解。
与父母
亲子关系是一种慎之又慎的关系。父母对孩子是否有爱,怎样表达爱都将影响孩子。
“一个人太脆弱,很少是宠出来的,而多是幼时没被看见。”“母爱稀少,就会导致一个结果——孩子对有形有质的母爱载体非常执着。”“所有与父母分离过的孩子,对回家都抱着很高的期望。”“如果父母对一个孩子越冷淡,这个孩子越容易成长为迎合者。”
而所谓溺爱并非是给予过多的爱,“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作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可以说,无限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限制地给予自己。”
一个人通过言行举止、思维方式展现的人格,几乎都能在他童年时期找到根源。我们与他人的相处方式也几乎照见我们在原生家庭是怎样被对待的:支配者学会了权力的方式,依赖者学会了示弱的方式,而迎合者学会了奉献的方式。
当一切都已发生,该怎么办?“做父母的,应经常问自己一句:这样做,真的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我们自己。”“好好照顾孩子,给他做好吃的,这非常重要。这时,孩子会退行到心理年龄很小的阶段,口欲的满足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安慰。妈妈做这一切尤其有疗愈作用,因这是妈妈再一次哺育孩子。”
这点我深有感触。某次带妈妈来我工作地,我去开会,妈妈在我的单身公寓,预备等我会后一起前往外婆家。开完会,我拒绝了别人一起吃中饭的邀请,急匆匆赶回公寓,小小的房子经过妈妈的整理和清洁已经焕然一新,桌上摆着两菜一汤——整个屋子充满了妈妈的味道。这段平平无奇经历成了近几年来让我倍感幸福的片段。
与自己
我们心中都个自我评价,它几乎成了我们生活交往的法则,如灵魂一般存在。而自我评价往往是“内在的父母”对“内在的我”的评价,这一切都基于,我们童年时父母对我们的评价。
“当内在小孩与内在父母的关系模式形成后,以后的人生里,我们就会不断将这个模式呈现在现实世界中。所以说,内在的客体关系模式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简而言之,即性格决定命运。”
“我们心里都埋藏着一个梦想:重复童年的幸福,修正童年的不幸。”
看看,表面上有很多选择的我们,实则又别无选择,我们不断找寻和建立的亲密关系仿佛都是在与童年较劲儿。看似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但大多时候又不由自主。
但是,生命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我们还能自主作选择,在于我们对自身潜意识的觉知,在于我们克服被潜意识左右的能力和决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_16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