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读后感1300字
读到这本书结尾的时候,我乘坐的高铁正在湿热的湖南境内蜿蜒盘旋,受地势起伏的限制,列车的速度降了下来,也就100多公里了。窗外天已薄暮,四合八荒静谧凝重,远方的红房白墙,近处的裸露山体、独立巨石,在这天地间孤独地凝视着这片豪杰辈出的土地。
曾国藩的一生,在这四五千页纸张里跌宕,大开大合的人生轨迹,参差复杂的心理活动,读来不胜唏嘘。想起好久前读到的《西藏生死线》中说的一句话,世上那么多的芸芸众生,品质本来就很平庸低下的,活着一辈子既没有做像什么,死后自然消灭得无影无踪了。而那些丈夫豪杰、忠灵烈魂,虽然肉身归于尘土,然其意志精神,尝尝发弥于天地不散,大概也算正理吧。
读史读传,可能有个意义在于切身体察,内求于己,人人的境界经历不同,也就读出不同的意味来,大抵上崇善去恶,砥砺发愤,至此看世事也多了几分分明,在世上行走也少了几分慌乱。我觉得有这么几点对自己有点启发。
一是见性则明。人的性格半是先天发生,半是后天修行。都说中国历史上三个半完人,曾国藩是那半个,克己复礼,悲天悯人,曾当之无愧。然而他谨小慎微,委曲求全,终于积郁而终,也是这种性格所致。书中的左宗棠、彭雪琴光风霁月,阳刚劲气充旺,邪不能侵;李鸿章、丁日昌不拘小节,力排众议敢作敢为,气魄恢宏,倒也令人高山仰止。反观自己,年过三十,也经历过一些高低起伏、风雨磨折,虽然不值一哂,也试着守正于心,不萦于怀,然而总是知易行难,郁郁寡欢。概观之,一则太多粘滞,不够洒脱。遇事瞻前顾后,事过不能开怀,胸怀太过拘谨,如小苗压于碎石,不能伸展,所以常常感到烦闷。因此第一要义就是洒脱,树立大的原则后,该来的来,该迎的迎,该走的走,该过的过。二则有时怯弱,不够刚强。现在觉得,勇气是一个大好男儿的第一品质,勇气不是霸蛮,不是欺弱,而是鼓舞斗志,不弱于人,不弱于心。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直接面对,不退不避。
二是不必求全。“世上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世上的事,遗憾是常态,苛责无益。湘军初建,斩金松龄力矫败不相救的恶习弊病,然久战松弛,湘军虽能战而腐败涣散;整饬两江,恢复乡试整治贪婪聚敛的两淮盐场,然长毛手中光复十年的乡镇仍是田地荒芜,百姓破衣烂袄,温饱无着。世事遗憾,但求问心无愧。一曰顺其自然。事情的发展,一人一事一时改变不会很大,不是说听之任之,也要努力改变,但不能过于苛责。所谓尽其在我,顺其自然,唯求心安。二曰改变视角。个人容易受自己身份岗位限制,看问题即使正常也会偏颇。所以有时要放宽心胸,树立个基本面,确立个大原则,既不能钻牛角尖,也不可放任自流,自会凝聚个人的气度格局。
三是自立立人。“人恒信而使人信之”,内心坚定而行事笃定,自己站得住才能给人以依靠。宁风霜自挟,勿鱼鸟亲人,事事顾及一人两人之感受,终致力不能及,己不能立。换言之,大的方面是对的,就要敢于坚持,敢于对抗。当你做了自己,一时蜚短流长,终归消弭无形。曾国藩初时手段刚强,内心虽有波折但能奋起而行,后杂以老庄有所回寰。于我而言,做大人物道法术须兼而有之,但升斗小民,强毅之气才是一等一的。因此,先自立,再立人。
是为此记。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读后感_1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