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1400字
读完,内心很不是滋味。为那个吃人的时代,为芸娘,为沈复...
芸娘是整本书的灵魂,如果没有了芸娘,整本《浮生六记》就会变得黯淡无光,堙没无闻。回顾一下他们两人的相遇、相识、相知、相契,以及相离。沈复给了她那个时代很多女人都不敢奢望的东西——自始至终的爱,以及发自内心的尊重。所以可以这么说,芸娘的可爱、有趣,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沈复的成全。没有沈复的纵容,芸娘可能就跟那个时代的其他女性一样,在某户人家的后院里,活活地把自己闷死,把自己变成木头。芸娘原本也是一个活得很规矩的女人,知道“三从四德”,每天早早起床,就因为怕被公婆看作“德行不好”。但后来,她变得越来越大胆,也越来越敢于展示自己的个性。她不是不知道这样做的危险性,但她依旧做了。因为爱,所以放纵,所以尊重。沈复放纵自己的爱,尊重一个有才华有思想的女人。芸娘也活出了自己,让自己短暂的生命在那个灰暗的时代绽放出刹那的光彩。“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我忍不住为芸娘泪流满面。那么有趣的一个芸娘,那么可爱的一个芸娘,她给女儿留下的嘱托,竟然是让她守妇道,不要学她娘这样。
究竟是谁“杀”死了这些才气纵横、不让须眉的巾帼女子?遇见沈复之后,她绽放出灿烂的光华,但随后就开始被作为封建家长的沈复父母吃,被家中的小人吃,甚至被自己吃,因为沈复,遍体鳞伤的她不后悔这样的结局,但她绝不会让自己的女儿重蹈这样的覆辙了。
在那样的一个时代,有多少命运悲惨的女子连一声哭泣都不敢有,就消失在历史的茫茫夜幕中了。这正是那个时代女流之辈的悲哀。
沈复不是没有抱负,却不能施展,沈复也不是没有才华,却没有舞台。由于缺乏上升渠道,再加上文人的清高和孤傲,有不屑于学习一些生存技能,他们最终倒在了自己视为粪土的钱财上,并且还搭上了妻子儿女一生的幸福。
这是沈复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所有文人们的悲哀。
孔子站在河边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代不一样,人跟人的追求不一样,价值观不一样,我们没有必要用现在的标准来套古人的价值观,想当然地把沈复看作一个渣男。否则我们只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不到中国文学之美,也看不到人性之美。
明清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对于人性的桎梏,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然而盛极必衰,这个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人的自我意识开始慢慢觉醒。
文学即“人”学。这种萌芽很自然而然地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这时候,出现了很多不愿意吃人的人。他开始怀疑那些打着道德的招牌吃人的人,“大逆不道”地对儒家经典提出质疑。他主张婚姻自由,热情歌颂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恋爱的故事。
对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李贽给以深深的同情,他大声疾呼,为妇女鸣不平。
还有沈复,在他的笔下,一个才气、胸襟、学识都在男人之上的芸娘跃然纸上,灵动之极。她虽然已经成为时代的牺牲品,但我们知道,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个挣扎过、幸福过、爱过的芸娘。
她一直奢望的理想生活状态是“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悠游泉石”,她想要的无非是吃饱穿暖、家人和谐的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甚至超出的生活状态,在她看来,却是神仙几世才能修来的。
她让我们更加知道如何活在当下,活出自我,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_1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