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400字
我觉得在参加外公葬礼这天读完这本书,或许也是一个巧合。
书中的两个小女孩都是15岁,想象了一下,如果我在学高中政治上那一点浅薄的哲学知识的时候看到这本书,也许会对自己后来的思考方式、价值观或者说人生都会产生大的影响。当然对于这个世界和我的存在,曾经自己也有过一些思考,但从未有系统性的了解前人哲学遗产的机会,一方面是我们心中“哲学”这个词被有意无意地妖魔化和扭曲为脱离实际的东西,一方面也确实觉得专业著作太高深难懂。不过20岁也不算太晚。
都说这是一本比罗素的《西方哲学简史》更大众的哲学通史,更是一本优秀的小说,尤其是它能把小说结构和哲学母命题融合得这样融会贯通。
“人应该不只是一个机器吧?”《苏菲的世界》这样开头。苏菲、艾伯特、席德、上校…这些故事主体不同于柏拉图理想国中那些望着岩壁上投影的洞穴人,而是一个三层嵌套世界里的人物与“上帝”的互动关系。作为“创作者”的上校创造了主人公苏菲的世界,而这本书的作者乔斯坦又创造了上校和他的女儿席德的世界。当苏菲得到真相的时候,她没有感觉一切变得虚无和意义丧失,而是希望摆脱这位造物主的干预——小说的最后触及了前面提到的哲学母命题,也就是存在主义的精神核心。
从上校的书中逃离,这是主人公苏菲最后的选择。是努力逃脱束缚,并勇敢的完全“自我”。猜测这也是作者这样设置的本意,人,作为一种拥有开放意识的独立主体,应该对所有未知的世界充满无畏和反抗,不管我们从哪里来,不管我们本身多么弱小。 (这样说来我还是偏向存在主义的哈哈)
再从里面的哲学知识讲起,从古希腊爱琴海里发源的自然派哲学,到雅典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人的存在之问以及他们在整个欧洲所燃起的千年之火;从人性被献上神权祭坛的漫长中世纪,到人性复苏的文艺复兴时期笛卡尔,斯宾诺莎等人的理性主义和以洛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的碰撞;从启蒙运动里人权对于王权和神权的反抗,百科全书派对于自然和理性的推崇,到黑格尔三段式的辩证法以及作为一个哲学家的马克思(当然,此书中马克思的思想被阉割掉了很大一部分,我真是好气又好笑,某些人至于心虚到如此地步?)对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从基督徒康德革命性的人本主义到二十世纪无神论者萨特以人为中心的存在主义;起初我总在思考这些人中谁的理论是对的,或者最“有道理”的,还想把不同流派的理论结合起来。后来我发现这和“世界是否是虚幻的,是否存在上帝”一样是没有答案的,世间比我想象的更多的事也是类似的情况,这也正符合休谟提出的不可知论。
在一代又一代人提出自然科学告诉我们,生命就像一艘船,它的意义就是运载基因到下一个港口。还有纪录片曾经提到过,如果人类消失,不出1万年(对宇宙来说很短暂),整个人类存在过的任何证据都会无影无踪。而如果人类无声无息的灭亡,这些哲学成就是最可惜的。然而抬头仰望星空时,我又感到如本书结尾所说的,我们每个人和这些星星都来自宇宙大爆炸伊始的物质,是一百多亿年前熊熊燃烧的大火所爆出来的一点火花,人生和人类的历史也正如宇宙中的一片星尘。
对于我来说,我死后也许会留下些许痕迹,一些文字,一些还未注销的社交账户,也许这些东西都会归于虚无。但我仍然觉得,不管是生命和自我,存在的过程才是关键。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_1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