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纱》读后感900字
面纱下,一切如旧也如新
我印象很深的是瓦尔特咽气时那句“死的却是一条狗”,这句话出自哥尔德斯密斯的《挽歌》,说的是一个好心人收留了一条狗,人狗后来反目,狗咬了好心人,但是狗却死了。他坦然承认“当初是”想让凯蒂死在这个陌生的国度,然而当凯蒂吃沙拉,去修道院,他控制不住的想去制止,怕她真的染上瘟疫。他恨凯蒂,又看不起爱她的自己,就像求婚时凯蒂觉得他“就像一只被鞭打的狗”,他的爱太卑微太深沉,之前爱的有多快乐,被背叛后就爱的有多痛苦。湄潭府对于瓦尔特更像是一个地狱,他的死也许是自我的毁灭,用身为细菌学家最熟知且有效的方式。
湄潭府真的是一个让凯蒂成长了的地方,一个未知的世界,有死寂的城和生机勃勃的自然光景,聪明狡黠的沃丁顿,修道院中威严优雅又和蔼的院长,那个刻在脑海的死去的乞丐!她恳求院长允许她在修道院帮忙,在与形形色色的人的交往中,羞愧自己的愚蠢无知,了解到丈夫高尚的品格和智慧的头脑。瓦尔特说他在带凯蒂来到湄潭府时就“宽恕了她的过错”,但他无法原谅自己。凯蒂无法爱上瓦尔特,院长说“只能在自己的灵魂找到安宁”,她想让瓦尔特原谅自己,但却无法在瓦尔特悲痛询问“孩子是谁的”的情况下善意撒谎。
一个很有意思的是,凯蒂的灵魂在湄潭府得到的升华,却在回到香港时被击打得破碎不堪,她再一次投入唐生的怀抱,她对自己感到失望。回想起她在湄潭府三次感叹“修道院的门在我身后关上的那一刻,我觉得对她们来说我就不存在了”,她隐隐感觉自己和门内的修女本质上的不同,她也许跟本不属于这里,这里正像她做的一个长长的梦,醒来了也就淡忘了,面纱又盖上了。毛姆笔下的凯蒂,她的性格的反反复复更为真实,可贵的是她能坦然面对自己,正视自己的过错,磕磕绊绊的向前走。
原著没有电影那般洒脱自由,倒真是只揭开一次的面纱,恍然大悟不过一时,不过身处在那一隅。满心以为离开一处是重获自由,是灵魂的一段成长,谁不想是再次失去控制,陷入下一道枷锁。最后以凯蒂和父亲的真正交心以奔赴下一趟未知之地做结,未来又被蒙上一层面纱。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面纱》读后感_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