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瓦尔登湖》读后感_3500字

《瓦尔登湖》读后感3500字

这篇出自梭罗的散文集《瓦尔登湖》,全书收录了梭罗十八篇散文,全部由梭罗在瓦尔登湖边独居期间写成。

梭罗的文字读起来非常绵密,全书的文章都是这种风格。像极了安静又专注的交谈,如果一不小心在读的时候走神了,那可能得回过头去重新开始读了,一字一句都不能轻松的掠过。这种阅读体验决定了全篇的基调,这是一本需要沉静下来细细品味的书,得倒空脑袋里所有的事情,拿出时间和耐心慢慢的读。

有很多人说梭罗的文章晦涩难懂,有时候整段的文字不知所云,句子里的字都认识但读起来就是不能领会他要说什么。我刚开始读瓦尔登湖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这并不是翻译的问题,梭罗的书在国内有好多种译本,几乎每个译本的读者都有这样的评价,这本书在国外的读者评价也基本一致,甚至没有语言障碍的美国本土的读者读起来,反馈也是一头雾水。

有这种感觉的原因,一是因为梭罗的文字思路极其的密集,不像其他叙事类文字或者小说一样,和我们日常用语表达习惯类似,读起来不会有障碍。梭罗的文字不是这样的,他全篇文章不是讲故事般的平铺直叙,更多的是思想的表达。其实,梭罗自己盖房子,解决生计,在小湖边独居两年的事情谈不上复杂和不凡,如果叙事,可能很小的篇幅就讲完了。这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如果不能理解梭罗这种生活方式:一个人在湖边耕种渔猎,食物的单一和短缺,夜晚的孤单恐惧,东北冬天的寒冷,生活的各方面都是极其不舒服的。普通人或许会觉得这样的生活新鲜,真的去梭罗的小木屋住上一阵,恐怕孤单无聊和饥饿感忍不了几天都得打道回府。

为什么梭罗能够体会到这种离群索居,资源匮乏的生活里的滋味和乐趣呢?我习惯用意识来标示一个人,正因为梭罗的自我意识独立并且不同于常人,可以说在梭罗体内,指导言行的灵魂,是独特又深刻的。对事和人的看法,立足的角度,没有我们古代圣贤那样的出世和虚无感,梭罗的思想都是极其贴合生活的,甚至可以说,梭罗是要表达和追求一种极致,是缩短和生活本质的距离的极致,生活中凡是有一点多余,有一点累赘和刻意,有一点迂回的事情,在梭罗看来都是在远离生活的本质,是在浪费宝贵的生命。

正因为文字饱含这样的思想,全篇又是自然细密流畅的思考,他的逻辑,思维的论据集中在简洁凝练的文字里,一段段的思考又穿插在一个个小的生活片段中,不知不觉就突然引出来了。正在对梭罗描绘的美景浮想联翩的时候,冷不丁一个惊人的想法突然冒出来了,让人觉得这些笔下的美景,生活的琐碎,都只是某个思想的铺垫。而那些湖水和鸟兽鱼虫,又是极其生动,想在梭罗描绘的画面里多沉浸一会,多感受一下他描绘的自然的美,突然被拽回,阅读的过程中我得保持足够的专注和适度的紧张,才不至于错过领会梭罗思想的机会。

一段极其简单自然轻松的瓦尔登湖生活,读起来却有点紧张,造成这种阅读体验上的反差,也是梭罗的思想与众不同的地方吧,我不想评价和比较人的意识,不因为梭罗的思想深刻就必须觉得他更高尚,更不是因为梭罗大作的口碑而不自觉的谄媚。我也不确定就一定理解了梭罗真正在说些什么,直觉梭罗的字难懂,并不是他刻意,只能说,可能我们和他的思想世界过于遥远,他的习以为常,可能和你隔着十万八千里那么远,而思想认知上的差距表现在对瓦尔登湖生活的选择和评价上,你觉得单调乏味的生活,他觉得是天堂呢。

另外一个难读的原因,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关,毕竟是一百多年前的人和事,用现在的视角去看,当时的习以为常容易变成不可理喻。梭罗的文章大量引用了希腊神话和圣经,甚至孔孟的思想。他的引用不是显而易见的引用,不像一般的文字,告诉你我要引用了,我为什么要引用,而梭罗有时候讲一句话,里面有半句是圣经里的某个故事,或者一则寓言里的一句话,这种无缝的拼接冷不丁造成的阅读难度,有的时候有如读天书。一层是时空距离,一层是文化和知识背景的差距,梭罗才不管这些,他知道文章被一百多年以后的中国人读吗,知道是什么知识结构的人在读吗。不要说梭罗炫技,读他的文章,有时确实有想穿越时空过去捶他的冲动。造成认知贫穷和饥饿难当的原因,正是因为匮乏,正如外卖送到的时候,已经饱了一半。

这篇讲的是梭罗刚到瓦尔登湖边,盖起小木屋,和住进去的整个过程。应该是全篇里最大的篇幅了,或者因为这是连接梭罗前后两段时空的过渡期,又或者是梭罗说的生活即是实验,对这一个开端印象尤其深刻,还是亲自盖一间房子,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让人难忘,还是说因为是首篇才有这样的安排,从抽象派变成了泼墨派,可能几种原因都有。

梭罗几乎毫不掩饰的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甚至不管这表达是不是偏见。《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提到,不要试图用读文字的方式推断作者的性格。这是一种徒劳,我们平常所说的正确也只是一部分人共识,对与错,就连法律,也是基于自己的立场和基础在做判断。读一本书,更像是一种谈话,想把梭罗全盘吸收变成自己的那可能会让人失望,梭罗是想告诉你,真诚的问题意识才能指向真诚的阅读。我们的信心来自自我意识的完全认可,这一点是不能欺骗自己的,被迫让自己接受一个观念,只会以更快的速度忘记。

举一个例子,这篇里有这么一段:“赚够车费的人终究还是可以乘车的,但只怕他们到时已经丧失了旅行的活力和欲望。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用来赚钱,以便能够在人生中最没有价值的阶段享受一点值得怀疑的自由”。这是典型的梭罗思想,意思是想说,我们大部分人认可的生活方式,在年轻的时候多努力奋斗,在余下的时间里享受财务自由,这是种无效的避重就轻。梭罗认为生活就是纯粹的生活,在时空上的投机取巧实际没有便宜可占,年轻的你和将来的你已经是两个不同的人,年轻的那个世界和将来的那个世界也是两个不同的世界,除非人的思想和外在世界能够永远静止在年轻那会的状态,不然给自己任何的人生设定都可能是徒劳的,我们不能忘记时间和变化。

类似这样的文字也会让人觉得不舒服。其实现实的生活大部分人是懂的,我们只是表现出不同的表情,生活才是铁面无私的麻辣教师,任何小聪明和投机取巧的企图都会被教育到,在这个老师面前只讲道理容易被打脸,那是多么轻巧和容易。

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梭罗一样,不用负担家庭,不用陪伴家人,又有恰到好处的人生轨道,把自己送到瓦尔登湖边上去。梭罗说到自建房屋的理所当然和一点优越感,不管在今天还是当时都是有疑问的。那不是质疑城镇化的背景和社会作用吗,我不说他为什么不反过来思考为什么每个人都没有像他那样了无牵挂的盖一个小木屋过上两年闲云野鹤的日子,每个人过什么样的生活本身也是一个个复杂和牵头万绪促成的结果,当你质疑别人的人生时,自己也在被质疑着。这种理所当然是不是也可以认为是片面和思想上打造一劳永逸的企图呢,且不说自己盖房的可行性,不管在哪个时代,人人都去自建房,土地就已经是很大的问题。

“我虽然付出了这些钱,但得到了闲暇、独立和健康,而且还有一座舒服的房屋,可以让我想住多久就住多久”,过自己的生活固然值得尊重,但把这种自主和有限的自由当作优越感,顺便带着这种优越感俯视其他人,就是自负。表现在对种地的看法上,表现在成本的精细核算上,表现在核算结果的沾沾自喜上,这一切也是爱默生允许他在自己购买的土地上盖房子,开垦农田味基础的,难道这土地的成本自己不用承担就不存在了吗,这是能够只字不提就能自圆其说的事情了吗。

读什么书都不会完全舒服的,读梭罗给人的体会是细致的思考,追求生活极致的真实到底该怎么做,思想只有建立在绝对的诚实上,行动才能是勇敢无畏,和最接近真实的,这就是梭罗想表达的生活之美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瓦尔登湖》读后感_35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