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失格》读后感3500字
这书本来我是不想对其进行评论的,其实在我高中时就以淡闻该书,大学时亦有略读此书,而工作以后直至今日再次拾读此书让我内心十分纠结,十分的矛盾。或许,人真的是在每一个不同的时期内心的渴望都是与之不同的,意境与想法也会与之改变。回忆起大学时亦差点作为自己的论文作业,就因为书本内容太过阴沉点不燃青春的激情,因此我也放弃了此选项,此时的联想就当是对青春的一种祭奠吧……感叹时光的飞逝。假如在那个纯清的年龄我肯定会毫无疑问地大加批判该书。而如今当我涉入社会染塘以后,再次拾读竟然心境已所改变。当恰到好处的经历过了一些事以后,一当有些东西触及到你敏感而又脆弱的地方时它将能让你歇斯底地哀息,人就是这样永远的后知后觉。也许......哎!说这些干嘛呢?算了。既已起笔还是说说吧......
泛同浅析一下吧.....
首先,从日本这个国家的谈起。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日本经济崩溃,社会混乱,人们普遍感到空虚和彷徨。受了这种环境的影响,日本有些作家产生一种反俗和叛逆的异常心理。他们热中于无政府主义,否认一切模式和权威,并向以往的文学传统提出挑战。这些作家主要包括石川淳、坂口安吾、太宰治、织田作之助、伊藤整等人。由于他们迎合了战后初期人们痛感现实苦闷、前途迷惘的那种心情,并在创作中常常采用讽刺和嘲弄的手法。而这恰恰能人从中深刨日本近现代人们的主体思想的变形。因此该书也深刻描写二战后陷入空虚、绝望境地年轻人的精神世界。或许这正是是日本社会当时所处的境况缺失了与所处当时社会的人们精神境况的思想沟通吧!当然,让人不禁唏嘘的是——自杀一直是日本社会的一种精神世界崇高的升华。
其次,再从太宰治这个人物入手。太宰治是日本昭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小说家。以谐谑、破灭的写作风格,同坂口安吾、石川淳等人一起被称作日本无赖派,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人物。太宰治的一生曲折多变,被认为是一位离奇古怪的作家。在三十九年的生涯之中,反反复复经历过四次自杀未遂。一九四八年,太宰治在第五次自杀中与情人山崎富荣一起跳水情死,结束了其短暂的人生。 太宰治的自杀和情死贯穿于他的文学生涯之中。太宰文学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前期,太宰治曾四次企图自杀或情死,但是全都以失败告终。中期,即太宰文学的稳定期,他一次也没有自杀。后期,太宰治在《人间失格》完稿之后,就以情自杀告别了人世。死后,太宰治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太宰文学也获得了世人的赞赏。试想一下如果他没有自杀也许这书也就根本没有了研究价值,无可厚非,人嘛,都是如此……当然,不可否认太宰治是真实、信任、自由的追求者,纵观其整个文学创作,他始终在描写、挖掘、批判并抗拒现实社会的险恶、人心的虚伪和人性的伪善,或者可以说,这也是太宰治一生追求的文学轨迹。这里值得一说的是太宰治在文学中的罪意识也是他追求崇高理想的一种表现。对同伴的背叛和家庭的背叛等成长体验,使太宰治背负强烈的罪意识,他不断在其文学创作中表达这种罪的意识,成为其文学作品主题思想之一。因为人与人之间还有信任、真诚和友爱,所以世界能够从战争中再生,因此,太宰治文学中的再生精神直接反衬出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真实和爱的坚信。一言以蔽之,太宰治是为信任、自由、真实和爱而再生。或许正如他说——我是自由人,是个无赖派的太宰治。
回到书本,我对故事的情节却不甚为感,没有什么此起彼伏的故事情节,这可能也跟我本人平常习惯的喧嚣之性格有关。故事的主人公大庭叶藏(这里暂且称之全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内心充满着了懦弱与颓废的人,越读越发让人不禁勾刻上本书作者太宰治著作此书时的心境,你若深读你会觉得周围的一切色调是如此的阴暗,仿佛活在了一个随时随地都会颠覆自己已坚信认知的世界,堕入为人丑恶世界的深渊。主人公叶藏无时无刻地认为自己过的是一种屈辱的生活,那么大家通篇看下来觉得小叶的生活很屈辱吗?在他内心里自始至终都未将自己放入人类群体之内。他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自己和人类这个群体是不同的。对于这个世界,他总是无法完全理解,他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非但如此,对于人类,叶藏不仅是一个旁观者,他还总是心怀恐惧。从人们愤怒的面庞中,他看到比狮子、鳄鱼、恶龙更加恐怖的动物本性,这里比凶猛的野兽更加恐怖的动物本性指的应该是人类这个群体身上带有的种种低劣的品性。虚伪、霸道、猥琐等人类丑恶的表现都包含在这之中,这样的世界对于叶藏来说,充满了恶意。通篇贬词泛泛,叫人窒息。
对于这样一个在他看来如此丑恶的世界,叶藏没有选择同流合污,他选择用滑稽、用搞笑的方式来掩盖自己的内心的恐惧,他给自己做了一个面具,将真实的自我躲藏于面具之下。他用从人类身上学到的虚伪来应对这个虚伪的世界,因为这样,他逐渐成了一个爱做戏的怪人,虽然表面上他将自己演绎成为一个笑话,用以讨好世人,但在内心深处,这个敏感的男人真切的知道,这只不过是一场戏而已,不可当真。所以,当他发现掘木的搞笑是出于无意识时,他为他感到悲哀。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他快乐,即使面对至亲的家人,叶藏也无法坦然说出自己的喜好、道出自己的厌恶。因为,人类世界充满了种种潜在的规则,这个世界并不真真正正关心每一个个体真实的悲喜,真理似乎总站在深谙处世之道的人那边,他们总会翘舌如簧地喋喋不休。即使是在自己的家中,也无法袒露真实的自我,因为那样会看上去不遵守家庭的规则,有时甚至可能与教条上的仁义道德、世俗规范相违反。特别是在日本的大家庭里,家长制、父权的威严通过许多近似仪式的规矩发挥着影响。人被束缚在人为的规矩之中。亲人之间犹是如此,陌生的人与人之间更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束缚,让叶藏无法自由地高飞。
叶藏的眼带着日本战后的悲观,看到的尽是人类的丑恶。而且他将这丑恶看得太清晰了,他忘了人类世界本身就是不宜细看、不宜过于认真的。看得越细越痛苦,特别是在那样的一种环境之中。
他看到了人类的虚伪。
他们喜欢被讨好,喜欢那些虚假的赞美与恭维。他们还会心口不一,当面一套、背地一套。他们将欺骗的把戏码演得如火纯青,他们不可相信。什么,你是说你无法相信世人吗?人类其实不必这样大惊小怪,世人难道真得可以相信吗?叶藏不敢相信,你又敢相信几分。
他看到了人类的猥琐。
性欲是人类众多欲望中的一个,健康的性欲是存在的,它美丽而诱人。但在日本战后的社会中,叶藏看到了太多扭曲的性欲,它或丑恶或可悲,畸形地出现在这个世界之中。小说里的男人与女人发生性关系,没有是因为爱情的缘故,也许是寂寞了,也许只是纵欲而已。当殉情的女人死了,夜班的辅警抱着的不过是猎奇的的猥琐心理,希望套出些近乎猥亵的桃色新闻罢了。叶藏的妻子也被侵犯,连最后看守他的老女仆也曾数次侵犯叶藏。在这个故事里我们没有看到坚贞的爱情和健康的性。
此外,他还看到了人类的冷漠狡黠、自私利己、善变狡猾、贪慕虚荣、装腔作势、善于报复,等等。
这一切让他仿佛看到了地狱的存在。人类,太过丑恶,难以相信。
叶藏一生都饱受着一种犯罪意识的侵袭,这种犯罪意识其实是一种反抗意识,在其内心深处,厌恶着人类世界的一切,他想改变这一切,他渴望一个单纯、无功利的天地存在。可是,他知道,这个世界太强大,这个群体太强大,仅凭一己之力,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自身灵魂的骄傲不容许他向这个丑恶的世界低头,所以他选择了一条不抵抗的路,不抵抗,为了能在这个世界生存更久。不过最终,他还是败了,因为不抵抗也是一种罪。
红尘迁徙,人间失格。
嗟我白发,生一何早。
一往无悔,佛陀弥奢。
菩提痴想,遗忘伽蓝。
圣水神山,旅途行者。
何以嗔戒,摩诘摩柯。
缘起缘灭,嗟叹如歌。
梦是心魔,情是枷锁。
看似浮尘,已舍未舍。
好吧,就到这里吧。累了……
——还那个年纪的一篇论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人间失格》读后感_3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