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一个国家的诞生》读后感1400字
小时候经常在新闻联播中听到「巴以双方在加沙地带发生激烈交火」、「约旦河西岸发生恐怖袭击事件」等等,以前不明白,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个国家在这个和平的年代还依然生活在硝烟之中,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原因。
一战时期,德国纳粹对欧洲的犹太人疯狂屠杀。1915年,英法俄协约国将同盟国中的奥斯曼帝国进行划分,赛克斯皮克特协议中,将中东划分成了英法两块势力范围。此前,英国人已经将叙利亚许诺给了阿拉伯人。1917年英国人发表贝尔福宣言,承诺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属于他们的家园。在贝尔福宣言发表之后,大量的犹太人涌入巴勒斯坦。然而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冲突愈加激烈,暴力事件不断。因此,英国在1937年提出皮尔分治方案,将20%的土地分给犹太人,阿拉伯人占有70%的土地。阿拉伯人坚决拒绝了这个方案,并且对犹太人开始了全面袭击。经过二战,英国已无力继续管理中东,所以将该矛盾移交给联合国处理。联合国181号会议提出,将土地分为六块,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各占三块,犹太人占56%,阿拉伯人占43%。阿拉伯人无法接受联合国的决议。在英国结束了对巴勒斯坦的统治之后,1948年5月14日,本•古安宣布以色列成立。短短几个小时内,埃及、约旦、叙利亚、伊拉克和黎巴嫩五个阿拉伯国家立即集体入侵以色列。在这场战争中,犹太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团结与智慧,获得了资金与武器,以及有组织的军事管理,最终赢得了胜利。1949年,以色列与各国签订了停战协议,一共获得了巴勒斯坦78%的土地。军事的失利导了几个阿拉伯国家的内政恶化,民众情绪日渐不满。而原来生活在以色列地区的70多万阿拉伯人沦为难民,无家可归,变成了以前的犹太人。
《以色列:一个国家的诞生》以以色列为第一视角,很容易让读者产生产生带入感,同情犹太人的悲惨遭遇和建国过程中的种种磨难,但阿拉伯人又做错了什么呢?仅仅是因为一群外国人给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犹太人的承诺,就要让他们让出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事到如今,也已说不清孰是孰非。
说到这,特别想感谢老一辈的革命家和抗战军人,没有他们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微博上看到有人评论说《战狼2》是强行让人爱国。我想,爱国这事没人逼得了你,爱就是爱,不爱也不会因为一部电影就重塑三观。这也许是另一种悲哀,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的人,无法在炮火连天的岁月中体会对和平的渴望,所以不能理解其厚重,不知其来之不易,所以想当然将其视作理所当然,甚至开始滥用这份自由。部分国人,包括「精日」,肆意造谣,宣扬不实或断章取义的片面之词,诋毁、污蔑自己的国家,王毅部长怒斥「中国人的败类!」
书中那种深埋于犹太人心中的民族感或许正是各个国家对其恐惧、防备的原因,他们的内心以强大到任何内斗在民族主权问题上都不值一提,夺回土地已成了他们坚定的信念与信仰,所以他们无所畏惧。弱国何止无外交,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发言权,到处任人宰割!反之,自助者天助之。敬佩贝京,尽管他可以算得上是恐怖组织的头目。在以色列国防军与伊尔贡争夺武器而大打出手时,这个在苏联监狱酷刑下都没有屈服的男人竟然哭了起来。意见不合可以协商,拳头应该朝向敌人,而不是自己的兄弟。没必要为了些许小事而失了大局。心中有沟壑的人才能成得了大事,事实也是如此:在亚特兰纳号事件过去29年后,他将成为以色列的第六任总理。
泪水并不总是在眼中流出的。有时它从心中流出,就像血一样。——梅纳赫姆•贝京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以色列:一个国家的诞生》读后感_1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