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4500字
目录
关于本书和作者
集中营囚徒的三个阶段:收容阶段、适应阶段、释放以前的解放阶段
什么是意义疗法?
人生是需要意义的
挫折和虚无
关于本书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便是维克多·弗兰克尔以自身经历向人们讲述了那些集中营不为人知的痛苦遭遇,并且加入了很多心理学分析,让人们更能领悟活着的意义。目前,这本书已用英文印刷了100多版,还以其他21种语言出版。其中,仅英文版销量已突破300万册。
关于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是一位医学博士和心理学家,他是纳粹集中营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纳粹集中营的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
被捕之前他当时已经成功申请了到美国移民签证,但他却犹豫不决,因为不忍心撇下父母和家人,自己独自离去。最终,他选择留在奥地利,和家人一同面对即将到来的风暴。在集中营期间他也有可以逃出,但是为了集中营里面的病人都放弃了。
离开集中营后,除了继续深入研究心理学理论之外,他在生活的各方面持续着他的热情——67岁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之后拿到飞机驾照,他还在80岁登上了阿尔卑斯山。在经历非人的待遇后,并没有让她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并留下了那句震撼心灵的名句: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尼采的这句话一直成为作者在集中营中能够生存下来的信念。慢慢的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之后,他将自己在集中营的经历与学术结合起来,开创了意义治疗法,帮助人们找到绝处逢生的意义。可以说,他的生命奇迹激励着一代代人。
囚徒对集中营生活的精神反映被划分为三个阶段,收容阶段、适应阶段、释放以解放阶段。
收容阶段
第一阶段显示的是惊恐,这种惊恐在进入集中营之前就已经产生了。
进入集中营后,所有的财产都被搜刮,所有人都排成男女各一队,能干活的人留下来,不能干活的老弱病残将被送进焚烧室,化作一缕青烟。晚上1500名囚徒被关进最多只能容纳200人的棚屋里,屋子拥挤到几乎无法蹲下的地步,更不用说躺着了。
一块面包是我们4天里唯一的食物。睡眠食物都得不到任何的保证。每一天都遭受着非人的待遇和无止境的体力劳动,一个重体力劳动的囚徒每天分配到的食物是不到300克的面包和一公升清汤,在集中营的几个月生活里,如果不用手抓住门框,我们几乎无法登上了约6英尺高的台阶。
在集中营里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毫无理由的一顿毒打。所有的犯人都变成了一串号码,你的名字、命运、经历全都失去了意义,也没有人会关心一串号码的死活,外人很难想象在集中营里人命是多么不值钱,瘦骨嶙峋的病号被扔到一架两轮车上,由犯人拉着送到另一个集中营,这样的事还常常发生在暴风雪天。
几乎每个人都动过自杀的念头,这种念头源于绝望的处境,源于时时刻刻笼罩着死亡危险和不断接近他人死亡的事实。
在集中营里你之所以能够活下来,就是因为你还能干活。党卫军医疗总监m博士偷偷溜进我们的棚屋,告诉我们,如果可能的话,每天刮脸,不论要用锋利的玻璃,还是用最后一块面包换刮脸用具。只有如此你才能看起来更年轻,而且刮脸还会使你脸色红润。想活下去这是你唯一的办法。如果你看起来可怜兮兮,落魄潦倒,体弱多病,不能干体力活。那么或早或晚你都要被送到毒气室。
在第一阶段,其他囚徒被鞭打被罚示众,会心生怜悯之心。然而这样的情况在,在几天或几周以后就发生了改变。
适应阶段
一名囚徒,因为发烧没有及时报告医务室被认为是偷懒,因而遭了一顿毒打,打倒,爬起来,再被打倒再爬起。那个囚徒的眼睛不在躲避这一切,由于情感已经麻木,他看到什么都只会呆在原地。
一个12岁的小男孩,因为没有合适的鞋子,在执行任务时脚被冻伤,医生用镊子一点点的拽去坏死部分,我们旁观者却已经麻木,无法真实的感受到厌恶恐惧或怜悯等情感,进入集中营几周不断的看到受难者将死之人和已死之人对一切已司空见惯,再没有什么事能够打动他。
当某个病人死去后,我没有任何的沮丧,因为这是每天都在重复发生的事,甚至有人夺走死者剩下的土豆泥,有人认为死者的鞋看起来比自己的要好,把他换走。有人换走死者的上衣,连只拿到细绳的人都会因此而沾沾自喜。搬尸体时他们随意拽着尸体的脚,一直拖着尸体在高低不平的地面上朝门口走去。
冷漠迟钝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是囚徒第二阶段的心理反应表现,这些症状最终会使他们对每天每时频频发生的酷刑折磨无动于衷。囚徒从工地赶回集中营时,常常听到他们长叹一声真好,又多活了一天,每一个人对自己能不能活到明天都不知道。每一天都生活在屈从的精神压力下,每一天都在担忧家中亲人是进了集中营还是毒气室。时时刻刻都受到死亡威胁的情况下,做着重体力劳动。
棚屋里为数不多的人一个接一个的死去,我们每个人都精确的推断出下一个会轮到谁自己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去?
释放以前的解放阶段
这一阶段囚犯内心主要心里特征是,希望、绝望,一会觉得有希望,一会又感到绝望,希望绝望不断交织在一起。
我被选中参加运送病号到“休息营”的车队,因为需要几个医生。但没有人肯定我们到底是不是去休息营,几周之前也是这个车队,把人送去了焚尸炉。
大家还是不知道这回是不是又是个骗局。所有人的内心都在纠结,如果是去休息营,至少会比现在好一点,如果是去焚烧室……一边看到了希望,另一边又看到了绝望。希望和绝望不断的交织在一起。
谁都不知道终点是哪里,主任医生比较赏识我,有天晚上9点45时偷偷告诉我:“我在勤务室跟他们说了,你可以把自己的名字从名单上划掉,10点以前还来得及。”我告诉他,我不能这么做,我已经学会顺其自然了。我说“跟朋友们在一起也很好”,
他的眼睛里现出惋惜的神色,好像他知道……他默默地跟我握了握手,似乎在跟我永别。我慢慢地回到监狱,那里有个好朋友正在等我。我把我的遗嘱交代给朋友。
第二天一早,我就跟着车队出发了。这次不是骗局,我们不是去毒气室,而的确到了休息营。那些不让我来的人都留在原来的集中营,那里后来发生了饥荒,比我们这里要厉害得多。
没有和我一起来的囚徒他们本来想保全性命的,结果死得更快。解放以后,我碰到原来那个集中营里的一位狱友,他当时是营里的巡查,他回忆说,有次他曾经追查过犯人尸堆里丢失的一块肉。后来发现有人在煮那块肉,他把肉没收了。当时那里已经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而我离开的正是时候。
当你看到的是希望的时候,可能带给你的是绝望。当你看到绝望的时候,可能给你带来的是另一种希望。
彻底绝望
由于战线迫近,几乎所有犯人都被运送到了别的集中营。这天我们接到命令,说日落之前要把集中营全部清空。留下来的少数人必须离开。然而晚上卡车并没有来,集中营的大门却突然关闭了,铁丝网上监视严密,谁也跑不出去。留下的犯人知道自己将和大火一起上西天。
绝望以后又看到希望
这只是命运给我们来了一个小小的玩笑。正当绝望之时,集中营的大门被撞开了。一辆涂着红十字标志的银光闪闪的汽车缓缓驶向操场。来人是日内瓦国际红十字组织的代表,整个集中营和里面的犯人现在处于他的保护之下了。车上卸下来不少药箱,每人都分到了香烟,拍了照,大家感到无比欢快。
看到了自由的曙光
到了晚上,党卫军带着卡车来了,他们要清空集中营。最后剩下来的犯人要被带到一个中心营,到那里以后,48小时内他们将被转送到瑞士以交换一些战俘,挑选了一部分囚犯,而有一部分留下来,背选中的所有人都看到了自由的曙光。
自由曙光背后的绝望
然而几个星期以后我们才知道,那天晚上,那些以为自己将获得自由的朋友都坐卡车到了那个犯人营,他们一到就被锁了起来,被烧死了。留下来的人多么的庆幸当时没有被选中,命运是多么的捉弄人,当我们还在愤怒,为什么没被选中的时候。又非常的庆幸选中的不是我。
什么是意义疗法?
意义疗法的目的是帮助患者找到他生命的意义,使患者意识到他们内心深处渴望的东西,使患者找到生命的意义。
在极端的情况下,有的人会为了自己的父母去死,为了孩子去死,有的人会为了共产主义抛弃了整个家庭,甚至为之而付出生命。这就是他们存在的意义,每一个人的意义都不一样。在极端的情况下,有的人为了活着,会出卖亲人朋友不择手段。那么活着就是。它的意义,为了这个意义,他可以放弃所有的一切,有的人为了信仰,可以不顾生死。,可以经历住任何的酷刑,那么他所信仰的东西就是它存在的意义。
在纳粹的集中营当中,那些知道自己的生命中还有某项使命有待完成的人,都有可能活下来,在日本,韩国,越南战争的战俘营做过精神调查的人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可能是集中营外面还有孩子需要照顾,如果我死了孩子怎么办,可能是,集中营外面有家人需要照顾,如果我死了家人怎么办?这种心有牵挂的人,在极端的集中营条件下,自杀的机会很小。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还有未完成的使命。
人活着是需要意义的
几年前法国人曾经做过一项民意测试,结果显示,89%的被访者,承认人需要某种东西,才能活下去。另外。61%的人承认,自己生活中确实有某种东西,或者某一个人是自己愿意为之而活,甚至是献出生命的。
约翰.霍普金大学的社会学家,还对48所大学的7948名大学生做过统计调查。16%的学生回答,目前最主要的事情,是赚很多钱。78%的学生回答,其首要目的是为了找到生活的目的和意义。我们不排除这些数据当中有装逼的人,但同时也看出有一大部分人,生活当中是需要意义的。
在苦难面前的挫折面前,如果我们能明确的知道我们为什么而活,我们可能会活得更快乐,在极端的环境当中你了解生命的意义,就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挫折和虚无
人们在追求意义的过程中,如果遭遇挫折,就可能导致精神疾病,这种挫折被弗兰克尔称之为“存在之挫折”。
弗兰克尔讲了他一个患者的故事。这位患者是个外交官,他不满意自己的职业,他的心理分析师却劝他和自己的父亲和解,因为美国政府以及他的上司就是他父亲的象征,因此他对工作的不满是由于他潜意识里对父亲的仇恨。
而到了弗兰克尔这里,他意识到这位患者仅仅是在追求意义的过程中遇到了职业方面的挫折,他建议患者换一份工作。于是外交官离开了外交部,选择了其他职业,结果非常好,他对新职业非常满意。
有时候人们会感到生活枯燥乏味,对什么都丧失了兴趣。弗兰克尔称之为“存在之虚无”。
例如人们在忙碌了一周后,突然觉得生活没有了内容,其内心的空虚感就会凸显出来。
如果放任这种虚无感不断滋长,人们也会出现精神疾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存在之挫折”和“存在之空虚”是人们在追求意义的过程中遭遇的困难,都会导致人们患上精神疾病。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用意义疗法来解决他们的精神问题。
只有运用意义疗法帮助患者找到他生命真正的意义,才能使他走出精神疾病的漩涡,推动他坚定地走完自己的人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_4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