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纪念典藏版)》读后感1400字
最美好的思念与祝愿莫过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了吧。这也是我读的最早的东坡先生的诗词了。
因习之书法,最先临习行书是东坡先生的《黄州寒食帖》,所以读此书收获颇丰!
才华横溢
一个人是怎样,他作品就会流露出怎样的本性。文中用“真纯”形容东坡先生的本性流露,确实诚然,“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就像真金不怕火炼,现如今东坡先生的诗词、书法、绘画…依然历久弥新,被我们珍视着。
东坡先生的品行、“乐天派”的精神让人不禁亲近,而读其诗词能够感到自然本性的快乐。
宦海沉浮
大事不退缩,小事不推辞。东坡心怀百姓,身先士卒,救民水火。为民着想,安抚一颗颗失落的心…为民所爱的先生,注定要被其他的众臣排挤,“乌台诗案”以及后面的多次流放…
在我们看来东坡先生是艰难困苦的一生,不喜欢做官心向往之是田园的生活,却多次为民请命,换来的是流放之果,最终“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人若悟此,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回顾往昔,不悔付出,问心无愧,而今唯有,随遇而安,依然故我。
殁而不朽
东坡先生一生的经历就是他本性的流露,又何怨?“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个人感觉林语堂的苏东坡个人观点比较重,但也无关大雅,一样可以看到东坡先生一生起起伏伏、变化无常却又和谐统一,正如书法的玄妙,可以重拾《黄州寒食帖》了。
———摘林语堂书中描绘的东坡———
(摘)苏东坡“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生动而有力,虽需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他之写作,除去自得其乐外,别无理由,而今日吾人读其诗文,别无理由,只因为他写得那么美,那么遒健朴茂,那么字字自真纯的心肺间流出。
苏东坡会因事发怒,但是他却不会恨人。他恨邪恶之事,对身为邪恶之人,他并不记挂于心中,只是不喜爱此等人而已。
总之,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为父兄、为丈夫,以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一纯然道家,但愤世嫉俗,是非过于分明。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须乎尊贵的虚饰;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但苏东坡还是屡遭贬降,甚至遭到逮捕,忍辱苟活。
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间的一个微粒,他究竟是哪一个微粒,又何关乎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的一面。
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苏东坡一生的经历,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苏东坡传(纪念典藏版)》读后感_1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