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读后感_2900字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读后感2900字

2011年6月我高中毕业,买了人生中第一部智能手机——黑色全键盘塞班系统的诺基亚E5。那天我玩弄手机玩到了凌晨3点钟,下载各种APP,尝试各种功能,甚至连说明书都一页页地仔细阅读。现在回看,塞班早已不复存在,自己竟然也是互联网变革大时代下的一个小小的见证者,体验者。
除了下载常用的QQ,我发现了一款APP叫微信,懵懂中觉得挺好用,于是告诉了我一个朋友,这款APP可以发语音哎,而且可以直接用QQ登录。朋友不以为然地说,这有啥了不起的,QQ也可以啊。我愣了下,没毛病。身边的小伙伴极少用微信,它也就安安静静地在我手机里躺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年少的我看不懂微信跟QQ的区别,一如当年QQ前身OICQ刚刚起家的时候,大家看不懂它跟以色列ICQ的区别。大多数人谈起腾讯的时候,会轻蔑地说上一句:不过是抄袭嘛!这个标签伴随了腾讯很多年,直到前两天腾讯市值突破3000亿美元,成为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时,这种声音依然不绝于耳。
被普通吃瓜群众吐槽抄袭也就罢了,腾讯也受到无数创业公司的指责甚至是攻击。作为一家拥有亿级用户的互联网巨头,腾讯看上的领域似乎没有其他人喘气的机会,其他人要么投降,要么殊死一战。其中最激烈的莫过于2010年的3Q大战。
与360一战,腾讯赢了官司,却失去了名声,“我们刚刚做了一个很艰难的决定”成为当时互联网上调侃和讽刺的笑柄。这让重视用户体验的腾讯十分迷茫,我们跟用户的关系到底怎么了?
此刻的腾讯迫切需要向用户展示一个真实的自我,除了邀请互联网观察家等“诊断腾讯”,增加用户反馈渠道以外,腾讯也希望用户了解自己十余年走过的路,于是他们找到了吴晓波为腾讯作传。
吴晓波是中国最知名的财经作家,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前以擅长书写企业史出名,著有反映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变迁的《激荡三十年》,以及企业失败案例研究的《大败局》。说实话,我算是吴老师的粉丝,即使不懂经济不懂企业经营,我在看这几本书的时候仍然看的津津有味。
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始后,吴晓波受好友罗振宇之邀,开启了在新媒体领域内的尝试,自创吴晓波频道。无论是其微信公众号,视频,还是付费音频节目,均博得一批忠实用户,包括从纸媒时代迁移过来的读者和互联网上慕名而来的粉丝。应该说,吴晓波本身也是一名成功的企业经营者。
对彼此而言,由吴晓波来主笔腾讯的历史应该是一次最好的选择。不过吴晓波坦言,《腾讯传》这本书写的很困难,从2011年立项,一直写了5年才把这本书完稿。按照他的说法是,你很难定格一座正在喷发的火山,对腾讯评价如此之高。
在调研和创作的过程中,一直有三个问题缠绕在吴晓波大脑里。作为读者,我对以上三个问题也很期待答案。
为什么是腾讯成为当今中国市值最高、用户数最多、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
为什么腾讯曾经遭遇空前的质疑,它所面临的模仿而不创新、封闭而不开放的“指控”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互联网与美国互联网有什么异同?
从1998年创立,到2016年《腾讯传》成型,共18年的历史。吴晓波以每5到6年将其分成了三个阶段:创业,出击,巨头。
创业如今成为一个烂大街的词。上有国家政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业”,下有没毕业的大学生叫嚣着“我有个idea可以改变世界,就差一个程序员了”,创业之风沸沸扬扬。1998年马化腾的创业似乎比他们更靠谱一些,因为他就是一名程序员。
除了马化腾是程序员以外,腾讯其他四位合伙人有三名也是程序员,另外一位主管市场销售,每个人单独拎出来都是战斗力爆棚。作为一家技术驱动的公司,这样的核心组合搭起了一个公司较为完善的团队框架。
核心团队能够独立开发产品的能力是一家公司维持生命力的重要基础,腾讯的创始团队构成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后来腾讯在互联网界重产品的口碑。
对产品的重视其实就是对用户的重视,如今大谈特谈的重视用户体验从腾讯创业之初就一直在被践行着。大家熟知的QQ最早是模仿以色列的ICQ,但是腾讯做了几个了不起的创新以适应中国网民的上网环境。
比如当时ICQ将用户信息留存在电脑客户端上,而不是像现在储存在云端上。这对美国人没影响,美国人都用自己的电脑上网,但是中国人就不一样了,中国人大多数到网吧上网 。
想象一下,你每次去网吧都是不一样的电脑,每次登录ICQ后都发现:我的好友都TM去哪了?我的聊天记录也没啦?岂不是很崩溃!
于是,腾讯做了一个适应国内上网环境的改良,将信息储存在了服务器上,这样用户在任何一台电脑上登录QQ时,好友都还在。这样类似的微创新,一步步将腾讯推上了即时通信领域老大的位子上。
互联网上关于腾讯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大概是这个了:马化腾用50万创办了腾讯,却险些60万卖掉QQ,如果卖掉,也就没有今天几千亿美金的腾讯了。产品上的创新给用户送去了至上的体验,腾讯本身却面临着生存的问题,怎么盈利呢?
如果说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基本都是模仿美国的,但是他们在商业模式上的开发却让很多美国公司为之赞叹。无论是早期QQ秀的收费,还是会员体系,钻石体系的建立,均属当之无愧的创新。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腾讯在赚钱的同时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底线。在阅读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有这样一件事。
21世纪初,中国移动从中国电信剥离开来,单独开展业务。为了生存,中国移动开创了移动梦网服务,邀请广大服务商(SP)为其用户提供各项增值服务,其中就有腾讯。
移动梦网服务对当时的服务商来说是一项暴利的业务,乃至往后发展,服务商鱼龙混杂,出现了很多违规操作。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有两种,一是未经用户同意擅自扣费,其二是在色情,暴力等方面打擦边球进行牟利。
而在腾讯内部,马化腾把SP业务划分为红色、黄色、绿色三种,分别代表着处于警戒线上的收入,灰色地带的收入和正当收入。他多次跟负责市场业务的高管提出要增加绿色收入,宁可减少甚至没有红色、灰色收入。
联想到当时SP业务收入占比一度超过其总收入的50%,SP市场之混乱,马化腾这一决策彰显了其巨大的勇气与“不作恶”。
吴晓波多次提到,腾讯是一家不怎么重视自己历史的公司,因而少了很多的素材,尤其是戏剧性强的故事。而戏剧性是吴晓波以往财经作品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卖点,其文字画面感极强,乃至于你会有种走入历史事件当中的错觉。因而,《腾讯传》在吴晓波众多作品中可能是故事性最差的一本。
就阅读的娱乐性而言,这种文字无疑有丰富的趣味。就思考而言,有时则需要认真审视一下,真实的情况是否只有那么简单的因果关系,就像并不是随便一个内向腼腆的男孩回到1998年开发QQ就能走到今天。
为一家处在鼎盛时期的企业书写传记难免会有些局限,吴晓波笔下的腾讯几乎没有任何负面形象,在与竞争对手的搏击中,对手偶尔也会被作者下笔过重。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很多人质疑本书是在给腾讯“洗白”。
本书副标题是“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以腾讯微单一研究对象,未免样本不足,难以真正反映中国互联网发展史。同时本书后半部分对于腾讯近几年的历史进程的记录,略微有些大而空,也许是因为离得太近反而看不清。
回到文首那三个问题,为什么是腾讯?为什么腾讯受到那么多质疑?中国互联网跟美国有何不同?说实话,我很难在一篇文章中回答完毕,也许你可以在《腾讯传》里找到答案。就算你找不到腾讯今天成为3000亿美金公司的原因,起码你可以在书里找到很多跟朋友胡吹海侃的谈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读后感_29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