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_1900字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1900字

读完《刺杀骑士团长》的最后一个字,我竟然没有一点感想。并不是觉得不好,相反,从头至尾都在心里赞叹“写得真好”,哪怕只是看着“我”不紧不慢地煮咖啡,吃早餐,也愿意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下去。但确确实实不知从何谈起,完全是因为自己似懂非懂,生怕一个不小心曲解了村上的本意。
根据我读过的为数不多的几篇村上小说来看,黑漆漆的“井”和“洞”好像是如今的他非常偏爱的元素。地下的井,类似井的人工修葺的地洞,富士风洞,等等,那些罪恶、暴力和慢慢滋生的恶总是需要通过这些井和洞的意向来消除。这些井边筑着高墙,堆砌着坚硬的岩石,单身的中年男人则在不知不觉中被什么外力推动,像一颗鸡蛋般缓缓落入井内,以脆而薄的硬壳撞击厚厚的地下高墙,击破隐藏其后的什么东西,就我所知的,《奇鸟行状录》里击溃的是虚伪的政客绵谷升,《1Q84》里则是蛊惑人心的邪教“先驱”。十三四岁的少女也是他喜欢的形象,她们往往观察力过人,个性十足,带着某种不确定性出现在我的身边。
林少华在新书分享会中说,“井”的日文发音和弗洛伊德的“本我”基本相同,洞底和井底用来隐喻个体内心深处的潜意识,面对潜意识的假设性自己,面对本源恶,必须刺死他。看到这一点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刺杀骑士团长,刺杀的不是外在的体制和外在的暴力,而是人内在的恶。
在这本书描写了两项耸人听闻的历史恶行,分别是纳粹党的绞杀,以及南京大屠杀。村上的语言和文风是冷静而克制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段落短短千余字,却看得人心惊胆颤,愤怒到难以呼吸:一个本该弹奏肖邦和德彪西的年轻人(雨田具彦的弟弟雨田继彦),却被逼用军刀砍中国俘虏的脑袋,一次砍不中,就一次又一次地练习,在遍地鲜血中,在周围士兵的嘲笑声中,“一直砍到习惯为止”。雨田继彦本人虽身体完好无损地回到日本,精神却完全崩溃,最终选择自杀,用雨田政彦的话来说,“自绝性命是恢复人性的唯一方式”。作为一个日本人,敢于写出这些内容的村上是勇敢的:“有人说中国人死亡数字是四十万,有人说是十万。可是,四十万人与十万人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白色斯巴鲁男子或许就是这种深入骨髓的恶的化身。他寄生于人体内深重的黑暗之中,蚕食着一切正确和积极的东西,在小镇与陌生女子共度一夜时,就是“白色斯巴鲁男子”这个双重隐喻差点促使我勒死对方。而免色这个免除颜色的、自觉“空心人”的人,有那么一部分大概已被斯巴鲁男完全占据了。免色自杂木林的洞中上来重见天日后曾对我说,若是他在上面,恐怕会有那么一瞬间,想要把我永远关在洞底;而真理惠在衣柜里隐约看到的那双脚应该也是属于斯巴鲁男这类可怕的东西的。想到这里,猛然体会到了这种历史与个人、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连通性,满地的鲜血即便经历再长久的时光掩埋,相隔再遥远的距离,也会以另一种方式,甚至改头换面,悄悄化作阴影爬上每一个人的心头。人心从不缺少恶,缺少的只是与之对抗的勇气和态度。
再说这幅贯穿始终的《刺杀骑士团长》。这幅画是雨田具彦汇聚毕生精血留下的无声控诉,它披着日本飞鸟时期的外衣,隐喻了一个唐璜式的故事;而随铃钻出洞口的理念骑士团长,以自己在雨田具彦临终前的牺牲,使画中早该流淌的鲜血真正喷溅出来,成为一首“安魂曲”。在我看来,骑士团长是真实的,鲜血是真实的,伤痕是真实的,一如小径看到的爱丽丝、扑克牌女王、柴郡猫在另一个世界的真实性,我在地下世界看到的无面人、唐娜·安娜的真实性。
我一向觉得村上笔下的许多内容是可以探讨、想象、品味、启发,却是不可完全理解的(这也许是我为自己浅薄的理解寻找的借口)。在这本书里,除了对历史的反思,还隐藏着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致敬,对陀斯妥耶夫斯基笔下自由人的思考,等等,当然,还有几乎散布全书各个角落的古典音乐和爵士乐,以及对绘画的深刻理解和审美,以上的任何一点都值得在书内书外无限地回味。
一个有趣的地方是,每每读到“我”给人妻画素描画的部分,我都会想起《独居的一年》里,特德·科尔以画素描画为由寻找交往的夫人,从一丝不苟画到一丝不挂,然后灵感不再,分手了事。最令人难忘的分手是和神经兮兮的沃恩夫人:画着她裸体的素描画被她撕成一条一条,漫天飞舞,挂满枝头,迎风招展……当然村上应该永远不会写出这么奔放的情节,笔下的人物也一定不会招惹这么难缠的夫人。即便分手,对方也是彬彬有礼:“非常对你不起,我恐怕不能和你一起生活了。”或是简洁干脆的“再见!”“保重!”这才是村上嘛。
最后,感谢村上的《刺杀骑士团长》在2018年第一季度的尾巴到达我的手中,拯救了陷入“读什么书都不是味儿”井里的我。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_19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