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读后感2700字
这本书最火的时候我读大三,那时候传播学院几乎人手一本,马路牙子上的书摊谁没有一本《看见》谁就落伍了,但那时我没有去阅读它,害怕会是炒作。近来笑脸叔叔李咏离世,武侠宗师金庸先生走了,大家忧伤叹息:一个时代结束了。我突然想起在北大汇丰商学院听白岩松先生演讲,他讲西南联大,讲新闻人的追求,讲年轻人要多读好书,然后才惊觉那些被新闻学子奉为榜样的新闻人和主持人好像都渐渐退出了大家的视线,活跃在大众视野的只有揭露影视行业乱象、打假方舟子,质疑转基因的崔永元先生,突然一股说不清的失落感袭来,于是想起了这本书。很庆幸,虽然晚了,但没有错过它。这本书我打算买一本来收藏,因为柴静、老郝、老范、陈氓……他们是我心中的新闻人形象。
先聊这本书,写的好看,让人忍不住想写读后感聊聊收货。一好看是文字表达,不是舞文弄墨那种好,而是文字细密,大段大段地白描,不管是人还是景几笔勾勒便浮现眼前,聊着故事和经历转个口就顺畅地聊自己对于事件和时代的理解,在实践里验证和咀嚼那些读过的书和受过的道理,发散一些更深的东西。而且文字俏皮幽默,虽然文艺感仍在,但毫不矫情。常常读着读着就笑哼一声“鬼灵精怪”,读来真是欲罢不能,边读边想要是柴静能写故事或者小说,肯定叫好又卖座。
再聊内容,这本书可以说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从湖南卫视《新青年》到央视新闻人,一路磕磕绊绊成长,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她写: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这也是我读这本书最强烈的感受,新闻里的那些人和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有一年年会台里送柴静一句“柴小静,勇于自省,永远任性。”,在这本书里柴静的自省真是贯穿始终。“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她讲是这个不安促使她不断自省,而进步让她快乐。在双城的创双里她给流泪的小孩擦眼泪,被批评表演型采访,有位观众曾经在博客里批评她:“如果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过自己,得诚实地说,悲情、苦大仇深的心理基础是自我感动。自我感动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瘾,对它的自觉抵制,便尤为可贵。每一条细微的新闻背后,都隐藏一条冗长的逻辑链,而准确是这一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于是有一阵,她勒令自己不能在节目中带着感受,认为客观的前提是不动声色。在采访福建三明残联事件后她认为:泪水和愤怒是人之常情,但公众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要求是揭示这个世界,不是挥舞拳头站在什么东西的对面。她在克制自我的特质,那些感性的文艺的会影响客观判断的部分。但在采访高跟鞋虐猫事件里她反思:为一个记者,通往人心之路是如此艰难,你要付出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但又必须在真相面前放下普通人的情感……在这个职业中,我愿意倾尽所有,但是,作为一个人,我是如此不安。”再经历一些人和事,这种感受更深她又有了新的领悟:“真相会流失在涕泪交加中,但这之后我觉得世间有另一种可能——客观是对事件中的任何一方都投入其中,有所感受,相互冲突的感受自会相互克制,达到平衡,呈现出“客观”的结果,露出世界的本来面目。”
她的自省让我深受感动,因为她在探寻,什么是探寻?探寻什么?在寻找这个答案的过程中她思考什么是真相:真实是很丰富的,需要有强大的能力才能看到,光从恶中看到真实是很单一的,人能从洁白里拷打出罪恶,也能从罪恶中拷打出洁白。什么是真实,什么是真相:真相往往就在于毫末之间,把一杯水从桌上端到嘴边并不吃力,把它准确地移动一毫米却要花更长时间和更多气力,精确是一件笨重的事。在采访卢克安的新闻里,她讲: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诚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她的甚多缺点,知识不够,她评价自己:只读过言情小说,脑袋空空。这一点在土改制度和土改问题的理解上暴露无疑,想到的办法是查阅宪法,请教专家学者,一步一步找到问题,磕磕绊绊,但一颗赤子之心发光发亮。就是这样的赤子之心让新闻人的形象备受信赖,像白岩松说的:这个职业的存在可能不能让世界变的更好,但至少努力让它不要变的更坏。
读第十一章《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和第二十章《陈氓不死》都禁不住流泪满面,你看到一群有理想有追求有坚持的新闻人如何看见世界,你更看到他们之间的包容碰撞学习,那些温度和暖意是你曾最想要的东西,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一件有情有义的事情。柴静讲老郝、老范:他们对我,像丝绸柔软地包着小拳头,它在意想不到的温柔里,不好意思地笑起来了,生锈的指节在嘎吱声里欲张欲合,还是慢慢地有些松开了。讲陈氓,他不管这些,不问你的成长史,也不同情你,只像把刀一样,扎进人脑子,直没入柄。审个片子,他骂:“你是机器人吗?”等你改完了,抖抖索索给他看,他看完温和地说:“你这次不是机器人了,你连人都不是,你只是个机器。”可他在编导因为别的节目组摆拍影响他们正常拍摄时说:“在认识这个事件的时候,有一个干预它的事件发生了,但你原本可以通过拍摄它,看到这背后更深刻的真实,你失去了一次认识它的机会。”让大家顿悟。在柴静一股脑往前冲的时候骂她:“你必须退让的时候,就必须退让。但在你必须选择机会前进的时候,必须前进。这是一种火候的拿捏,需要对自己的终极目标非常清醒,非常冷静,对支撑这种目标的理念非常清醒,非常冷静。你非常清楚地知道你的靶子在哪儿,退到一环,甚至脱靶都没有关系。环境需要你脱靶的时候,你可以脱靶,这就是运作的策略,但你不能失去自己的目标。那是堕落。”后来我想让我哭的是陈氓对新闻舍己的贡献,对后辈殷切地叮嘱。他走的时候白岩松写:陈氓,怀念你,怀念一个时代。我感同身受,怀念那个奉新闻为理想的时代。
读这本书思考最深的问题是陈氓问柴静的:你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吗?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尤为重要,而这个逻辑需要更多的阅读和思考去建构,答案在日常生活中。
文字自有万钧之力,让人沉入深海又走进生活,看清自己,看见更广阔更残忍更多面更值得探寻的世界。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看见》读后感_2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