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_1300字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300字

读罢作者所写,便更加发觉自己浅薄。
平日所做,无非是为了满足别人给的枷锁罢了。
心学,说到底,便是发觉自己的内心,想你所做,做你所想。但是天底下哪有那么多知行合一的人。无数人在行将就木时后悔,无一不是因为该做而没做。
从“知行合一”到“格物致知”到“四句教”,他越发质朴与简单。所谓大道至简,我们终其一生追逐的真理,也许就在我们身边这一件件简单的小事之中。我羡慕他一生的生活,在他身上也看到了尼采的影子。像好友所说,我们的目标就是“成为你自己”。在我看来,他甚至要超过尼采,因为他更加有悲悯情怀,也同样知晓“事中练”的重要性,所以才会成为那么杰出的军事家,实干家。这些,或许就是本能与直觉的力量所在吧。
同样,先生的学说在现代看来,也是可圈可点。危难时的抽丝剥茧,齐心协力,开心时的深思熟虑,层层递进,简直是现在所谓“企业凝聚力”和“矛盾抓重点”的范本。而在我个人看来,能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事,也是实属不易的表现。所有人都太在意别人眼光,任何人的谩骂,诋毁,异样眼神,都会让人芒刺在背。转念一想,旁人议论与我何干,我怎样,与别人何干。只要自己的良知认为是对的,那就去做,这种思想真的会省掉很多时间成本和决策成本,仅遵从内心的良知便可。至于建功立业,流芳百世,遇见边做,遇不到,也不气不恼,安然处之。
专注
先生的专注真是世上少见,或许正是这份优于常人的专注,才可以少时博览群书,天资聪颖加上沉浸式学习,让他更加卓越。这些积累,同时也是试错,只有积累,试错,信仰,冲突,互相交织,才会产生后来的心学。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同时,他还在生活中检验自己的真理,学到的兵法知识及时用来演练,这也为之后来剿匪提供了基础。
倘若我们在生活中能有先生这种为了学习,忘掉结婚大事的废寝忘食之精神,恐怕不能建功立业,也能修炼的心静如水,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和幸福。
而纵观现在对“知行合一”的理解,竟然浅薄到“实践出真知”这样的论调。完全忽视了论点后边枝蔓发达的基石。“致良知”,方能按照心意生活,做事,思考。而所谓实践出真知,都只是肤浅的解释罢了。
纵观先生的一生,从少时胸怀大志,认真研习诸子百家,到被流放,重用,创建心学,讲学,剿匪,平定宁王,安抚广西戡乱,到病逝。一生聪慧,狂妄,到悲悯,平静。仔细梳理而来,不免喟叹:如斯圣人,就这样离去,想想就悲从中来。但是先生走的很干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想来,是怎样的人,在离开的时候能做到这么洒脱,或许,先生尚在。气节,魂魄,尚留人间。
自创建心学以来,他便以宣讲发扬为己任,循循善诱自己的弟子,激发普通大众的良知,遇到辩论者,便仔细解开心结,遇到挑战者,也不着急去辩驳,泰然处之。从时间空间到天地草木,他有自己的体系,从人性好恶到伦理纲常,也能处理妥当。至于平定暴乱,也是针对性的找到自身体系,针对性的作出选择罢了。
惟愿我们都能擦亮眼睛,寻到自己被物欲和私欲蒙尘的良知,及时找到劣根,摒弃恶念,不断努力锻造自身,找到良知,知行合一的思考问题,处理事情。找到心上的光。
颖子  6.30  14:10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_13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