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枷锁》读后感1400字
读毛姆《人性的枷锁》,是读《月亮和六便士》之后,为作者的思想性所吸引。读《人性的枷锁》用了一星期,因为这本书篇幅较长,有很多让人深思的哲理。遇到这种情况,我总会反复读上几遍,直到悟懂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和思想。读完这本书,伴着主角菲利普的人生足迹,我又经历了一次生命升华。
菲利普的成长,是幸运的。珀金斯、海沃德、维克思、克朗肖、阿西尔尼,他们在菲利普不同的人生阶段,扮演了良师益友和灵魂导师。菲利普从他们身上,汲取成长的营养,完成人生的蜕变。这堆人中,克朗肖对他的影响最大,这个艺术家总是“戴着那顶旧礼帽,裹着那件破烂大衣”,不在乎名利得失,邋遢中蕴含着灵性,死亡也遮掩不住灵魂和思想的光芒,照亮了菲利普的前行道路。克朗肖的每次出场,都是对生命意义的一次深层次的拷问,他送给菲利普的波斯地毯,让菲利普终于悟出:人生没有意义。人生没有意义,也不必追求意义,这不是消极的,而是客观甚至积极的。作者似乎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的大门,让生命存在形式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如果每个人的波斯地毯都是千篇一律用幸福与成功来纺织,何不选择其他的编织方式呢?何不去追求其他独特而雅致的人生呢。是的,哪怕那些流芳百世的作品,这些荣耀又与长眠地下的作者本人有何关系呢,他再伟大与他本人也是没有两便士的关系,不是吗?这些伟大的人尚如此,平常人又何必执着追求人生之意义呢?
菲利普的成长,是坎坷的。信仰、习惯、理想、追求、情欲、跛足、贫穷、疾病、死亡等等无不是套在他身上一道又一道的枷锁,小说极具戏剧性的大团圆结局,菲利普完成了他的成长了吗?逃脱了枷锁获得了自由了吗?坦然的接受命运所安排的一切,在我看来仅是又被套上了其他的枷锁而已。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这中”。成长的结果,也许只是不再抗拒我们身上的枷锁并与这和平共处吧。贫困、饥饿将菲利普一步步推入绝望的边缘,他一度盼望他重病的伯父早点死,甚至在伯父生命快要终结时想推波助澜让他快点死去,好早点得到遗产,人性最丑陋的一面被暴露在读者面前。在贫穷饥饿面前产生的屈辱感使他一度失去尊严,高贵的精神世界完全坍塌。还好,菲利普的生活状况在得到遗产之后终于得到改善,关键的时刻灵魂并没有堕落,但依然为此捏把汗,如果他的生活状况并没有书中的转机,他又会是怎样的选择,是堕落还是死亡?好在菲利普迎来了人生的春天,这也是作者对人生的善意,以此抚慰人的心灵,让读者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
菲利普的成长,是平淡的。他的爱情,并不能帮助成长,仅是使生活多一种刻骨铭心的体验,丰富人生经历罢了,遇上了不定是幸与不幸。理性在情欲的面前不堪一击,那完全不可控制的疯狂感情足以毁灭一个人,不能使人高贵,只能使人堕落与下贱,失去自尊、自我,沦为它的奴隶。他的职业,是有必然性的,年少无知盲目选择了会计职业,他对此完全没有天赋没有感觉;艺术,是他终身所爱及一生追求,他又自知天赋不够,最多只能当个二流的画家,这是他所不愿意的;而医生,是能够结合理想与现实的最完美的职业,他从这个职业里能感受到艺术的美和生活的乐趣,当然也解决了养家糊口的问题,他可以一边抬头欣赏暗夜里的明月,一边低头捡起一枚闪着寒光的六便士银币,抬头与低头当然不能同时进行,欣赏明月水中的倒影也是不错的选择吧。至此,似乎也能明白作者为何自称是“杰出的二流作家”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_1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