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2018版)》读后感1100字
《第七天》书评
首先,在我眼里这不是一部好小说,至少对于余华的标准来说不是。
余华书里通过死后灵魂犹在的设定描写了社会众生相,揭露了一些“他认为”的真相。而这些真相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这些年来在网络上被讨论的热点一一出现,走马观花,就像是报了一个时间紧凑的七日游旅行团,一下车拉到各个景点一顿照片一拍,就奔赴下个景点,同样的流程从第一天到第七天,末了除了知道去了哪儿和上百张以后可能都不会再翻的相片外,只剩下疲惫的身体和灵魂。
小说没什么好说的,这种形式的小说不太能打动我,因为看这篇小说跟逛论坛看帖子没有太大的差别,除了语言精美一些,叙事通畅一些,时效性还更差了一些。感觉很奇怪的一部作品,作为一个读者,很难想象知名小说家会创作这样的作品,因为在我眼里,这并不算创作,顶多是一种素材的拼凑。
结尾挺好的。
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他问:“那是什么地方?”
我说:“死无葬身之地。”
在人间如同活在地域的一群人,到了地府却仿佛来到了天堂。
书中极尽讽刺权贵,歌颂劳动人民美好心灵。我想在我国这是绝大多数被认为好的小说该有的表态。而我在读到书中一丝不苟的杨金彪,从人间的铁路工人到地府的殡仪馆向导,不求回报,默默付出的时候,我脑袋好像被击中一样突然冒起了金星,我开始有点怀疑和不解。选择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被认为绝对的正确,像书中那些在人间下场悲惨的只能去到“死无葬身之地”的亡灵们,他们却在“死无葬身之地”那里获得了永恒的快乐,他们的相同点是都有美好的心灵,却“意外”地死去,还被政府隐瞒了真相。为什么他们明明被欺负地那么惨,还要有一个美丽的阿Q的结局,而那些活的风风光光的人,死后却描述的那么悲惨,甚至有些活着就开始数落他们的水深火热,像杨飞生母一家人的无休止的吵架,吵架,这真的是个很大的很要不得的很悲剧的事情吗?无怪乎那么多一身清贫,老实巴交,被欺负了只要不死无葬身之地就乐呵呵的穷人,甚至去了“死无葬身之地”,都有特别大的优越感。
佛家说:“放下。”是指放下时能放下,还有后半句的提起时能提起。
道家说:“放下。”并不是放弃,而是为了腾出更多的空间装更必须的东西。
综上两句话,我知道我“放不下。”所以会有上面的一段唠叨。
事物的发展总会遵循一定的规律,“未来会更好”则是一种信念。先放下,很多人放下,当有一天有更多的人放不下的时候,自然提起的力量就会覆盖过去,总会有那么一朝,我相信。但是如同《动物庄园》的预言一样,那时候提起的人自然也会让人放下,放下的能量不断聚积,有朝一日,提起。所以,还是我执着了。
也好,自有人执着。
And on the seventh day God ended his work which he had made;
and he rested on the seventh day from all his work which he had made.
Old Testament · Genesis
现在不是安息的时候。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第七天(2018版)》读后感_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