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读后感2900字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
一、人类的进化是一次偶然
一次偶然,宇宙大爆炸
一次偶然,出现有机物
一次偶然,类人生物学会了思考
为什么说人类进化是一次偶然?
庞大的大脑也是庞大的负担,不灵活、耗能大,在整个动物界,只有人属演化出了比例如此庞大的思考器官。
为了能望远、能有灵活的双手,现在人类还得面对背痛、颈脖僵硬的苦恼代价。
与其他动物相较,人类的婴儿没用的很,许多年都得当个啃老族来被抚养。这也可能是人类有突出的社交技巧的一大原因,要养活一个孩子就得靠全部落的共同努力。于是,演化也就偏好能够形成强大社会关系的种族。
二、认知革命:
(一)认知的起点:原来真的没有起点
除了存在于人类共同想象之外,这个宇宙中根本没有神,没有国家,没有钱,没有人权,没有法律,也没有正义。这一句话细思极恐,三观尽毁。
(二)我们给自己画了个圈然后不断把这个圈抻大
7万年前,类人get语言技能,更确切一点应该说是吹牛逼技能(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沟通功能的语言),他们聚集、八卦、想象、虚构,将他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情,讲的煞有其事,这样的虚构故事赋予智人前所未有的能力,得以集结大批人力、灵活合作,发展出更紧密、更复杂的合作系统,城邦、国家直到当下我们生活的所有上层建筑。
三、农业革命
(一)训化
也许是对未来有了期许,人类开始投入几乎全部心力,操控着几种动植物的生命,一心以为这样能得更多的水果、谷物及肉类。公元前9500年-公元前3500年,我们的祖先驯化一大波现在还在食用的食物。
(二)被驯化
农业革命所带来的非但不是轻松生活的新时代,反而让农民过着比采集者更辛苦、更不满足的生活。狩猎采集者的生活其实更为丰富多变,也比较少会碰上饥饿和疾病的威胁。确实,农业革命让人类的食物总量增加,但量的增加并不代表吃得更好、过得更悠闲,反而只是造成人口爆炸,而且产生一群养尊处优、娇生惯养的精英分子。普遍来说,农民的工作要比采集者更辛苦,而且到头来的饮食还要更糟。农业革命可说是史上最大的一桩骗局。
发现苗头不对,为什么他们不赶快放弃农耕,回到采集生活?部分原因在于,所有改变都必须点点滴滴累积,经过许多代的时间,才能够改变社会;等到那个时候,已经没有人记得过去曾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可选了。另一部分,是因为人口增长就像是破釜沉舟。一旦采用农耕之后,村落的人口从100人成长到110人,难道会有10个人自愿挨饿,好让其他人可以回到过去的美好时光?这已经再无回头路。人类发现时,已经深陷陷阱、无法自拔。
人类一心追求更轻松的生活,于是释放出一股巨大的力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但结果并没有任何人料想得到,甚至也不是任何人所乐见的。并没有人在背后操纵农业革命发生,或是意图让人依赖谷类维生。一开始只是各种小事,主要就是希望吃饱一点、生活安全一点,但最后累积引起的效应,就是让远古的采集者开始花上整天的时间,在烈日之下挑水务农。
(三)农业带来的压力影响深远,
这正是后代大规模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基础。但可悲的是,虽然农民勤劳不懈、希望能够保障自己未来的经济安全,但这几乎从来未曾实现。不管在任何地方,都出现了统治者和精英阶级,不仅靠着农民辛苦种出的食粮维生,还几乎全征收抢光,只留给农民勉强可过活的数量。正是这些征收来的多余食粮,养活了政治、战争、艺术和哲学,建起了宫殿、堡垒、纪念碑和庙宇。在现代晚期之前,总人口有九成以上都是农民,日出而作、胼手胝足。他们生产出来的多余食粮养活了一小撮的精英分子:国王、官员、战士、牧师、艺术家和思想家,但历史写的几乎全是这些人的故事。于是,历史只告诉了我们极少数的人在做些什么,而其他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不停挑水耕田。
四、融合统一
(一)不同的“人造直觉文化”的融合。
经济上:货币秩序;政治上:帝国秩序;宗教上:全球性宗教
纵观大局,可以看到从许多小文化到少数大文化再到最后的全球单一文化,应该是人类历史无法避免的结果。
历史和未来都是一团混沌,在同一时间有多方力量相互作用,只要某方向的力量有了极小的改变,结果都会有巨大的不同。
(二)有趣的文化感染:
文化就像是精神感染或寄生虫,而人类就是毫不知情的宿主。寄生虫或病毒就是这样住在宿主体内,繁殖、传播,从一个宿主到另一个宿主,夺取养分,让宿主衰弱,有时甚至丧命。只要宿主能够活着让寄生虫继续繁衍,寄生虫就很少关心宿主的情形。至于文化,其实也是以这种方式寄生在人类的心中。它们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有时候让宿主变得衰弱,有时候甚至让宿主丧命。任何一个文化概念(像是基督教在天上的天堂),都可能让某个人毕生致力于传播这种想法,甚至为此牺牲生命。于是,人类死亡了,但想法持续传播。根据这种说法,文化并不是某些人为了剥削他人而设计出的阴谋,而是因为种种机缘巧合所出现的心理寄生虫,从出现之后就开始剥削所有受到感染的人。这种说法有时称为“迷因学”(memetics)。迷因学假设,就像是生物演化是基于“基因”这种有机信息单位的复制,文化演化则是基于“迷因”(meme)这种文化信息单位的复制。而所谓成功的文化,就是特别善于复制其迷因,而丝毫不论这对于其人类宿主的成本或利益。
五、科学革命
(一)现在科学的独特性
1、科学革命并不是“知识的革命”,而是“无知的革命”。真正让科学革命起步的伟大发现,就是发现“人类对于最重要的问题其实毫无所知”。承认自己的无知,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取得新能力。公开承认对“一些重要问题”一无所知,让知识体系更具活力、更有弹性,也更有求知欲。
2、没有任何一种理论百分之百正确。因此,用“真实”与否来为知识评分并不妥当。真正的考验就是实用性。能让我们做出新东西来的,就是知识。
(二)科学革命的回馈循环
科学活动并不是处于某个更高的道德和精神层面,而是也像其他的文化活动一样,受到经济、政治和宗教利益的影响。科学需要的不只是研究本身要有进展,更需要科学、政治和经济彼此相互强化。如果没有政治和经济组织提供资源,科学研究几乎就不可能成功。反过来说,科学研究也为赞助者带来新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取得新的资源,而部分就会再用来研发新的能力。
总之,科学研究一定得和某些宗教或意识形态联手,才有蓬勃发展的可能。意识形态能够让研究所耗的成本合理化。而代价就是意识形态能够影响科学的进程表,并且决定如何使用研究成果。因此,如果想知道人类究竟是怎样做出核弹,怎样登上月球,光是研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成就还不够。我们还必须考虑到当时的思想、政治和经济力量,看看这些力量如何形塑了物理学、生物学和社会学,将它们推往某些特定的方向。
(三)快乐是什么?(作者阐述较多,以下为我个人想法)
快乐并不在于任何像是财富、健康甚至社群之类的客观条件,而在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期望之间是否相符?
也许不快才是快乐的根源。
(四)智人末日
1、三种方式可能让智慧设计取代自然选择:生物工程(biological engineering)、仿生工程(cyborg engineering)与无机生命(inorganic life)工程。
2、下一段历史改变的不仅仅是关于科技和组织的改变,更是人类意识与身份认同的根本改变。这些改变触及的会是人类的本质。
3、如果我们终将为自己拉上谢幕,我们或许该花时间好好想想我们究竟希望自己要什么?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读后感_2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