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1100字
◇黑格尔
康德之所以要使用自在之物的概念, 就是为了把人类理性的认识能力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为什么非要限制人类的认识能力? 会不会是之前所有的哲学流派对形而上学的思考全都出了问题?
之前的哲学家在研究形而上学的时候, 都用的是二元论的思想. 黑格尔认为我就是世界的一部分. 我不仅在观察这世界, 我也在影响这世界. 世界是不断变化的, 真理就是世界变化不止的过程, 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答案. 黑格尔哲学观的关键在于, 他认为世界的变化不是无序的, 而是有方向的.
这就是辩证法.
◇叔本华悲观主义
叔本华是康德的继承者, 他不喜欢黑格尔的哲学.
叔本华对康德理论的改造主要就是在「自在之物」上. 他认为, 「自在之物」是可以了解的, 而且万物的自在之物是统一的, 这个「自在之物」叫做「生命意志」.
「生命意志」是什么东西? 简单地说, 就是求生的欲望. 比如食欲、性欲.
我们以为自己工作生活是根据自己理性选择的. 而叔本华认为, 真正驱动你的都是种种欲望: 生殖的欲望、享乐的欲望,等等.
他的理论吸引人的地方不是他的形而上学, 而是其推论: 悲观主义.
叔本华说生命意志是邪恶的, 是痛苦的源泉. 所以每个人都逃脱不了痛苦.
他认为欲望本质上是痛苦之源, 因为满足不了欲望, 人会痛苦; 满足了欲望, 人又会产生新的、更高的欲望. 就算没产生新的欲望, 人还是会感到空虚和无聊, 这也是痛苦. 所以快乐只是暂时的, 痛苦才是永恒的.
那么如何才能摆脱这种痛苦呢?
他认为是「道德」, 通过提高道德、理性和毅力去苦修、去克制我们的欲望.
还有一个办法是–欣赏艺术. 因为, 我们在欣赏艺术的时候, 内心是非功利的, 也就暂时脱离了生命意志的控制.
叔本华把康德的形而上学和佛家的禁欲观糅合在一起, 为什么要这么结合, 他没说出什么特别的道理.
◇尼采
尼采作为一个思想家, 他的作品大气磅礴, 有很强的感染力.
但作为一个哲学家, 他没有自己的形而上学, 观点都是断言式的.
尼采在哲学上是站在叔本华那边的. 叔本华讲的是「生命意志」, 尼采讲的是「权力意志」.
这里的「权力意志」指的是要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强壮、更富创造力的欲望. 对于弱者, 权力意志就是争取自由; 对于强者, 则表现为特立独行、勇于征服以及追求权力.
尼采把道德分成了两种:
奴隶道德它是属于弱者的道德, 核心的内容是同情、仁慈、谦卑. 总而言之就是想尽办法限制强者的能力, 把强者和特立独行的人看做是危险人物, 要求强者给弱者分一杯羹.贵族道德它是属于强者的道德, 核心内容是积极进取, 特立独行, 崇尚强大, 鄙视软弱, 追求创新, 拒绝平庸.
奴隶道德和贵族道德最明显的区别在于, 奴隶道德总是在禁止, 不许做这个, 不许做那个; 而贵族道德则是在鼓励.
尼采并不完全反对奴隶道德, 他反对的是把奴隶道德普遍化, 把奴隶道德加于强者的身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_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