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_1400字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400字

月亮与六便士有毛线关系
《月亮与六便士》美名远播,一直想知道“月亮”和“六便士”到底有什么关系?如今读完,觉得好像也没有什么关系。呵呵
毛姆倡导“以无所偏袒的观察者角度写作”,对于做新闻的我来说很对胃口。我喜欢阅读纯虚构的小说,也喜欢类似《江城》、《寻路中国》这样的纪实类文化,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似乎介于虚构和纪实之间。貌似公平公正的陈述,其实隐含了很多的价值观推送。
初读该书,就被作者炉火纯青的叙事技巧和准确优美的遣词造句所吸引。“每天做两件自己讨厌的事对灵魂是有好处的”,“躁动不安的年轻世代在意识到他们的强大之后早已登堂入室。有些为老不尊的长者滑稽地模仿年轻人的吵吵嚷嚷,想要证明属于他们的时代尚未逝去。”这种复杂的感受,在《白鹿原》、《长恨歌》里花了很大篇幅来渲染,而在毛姆笔下就简单粗暴,表达明了。
有些简单明了,有些也非常累赘,比如作者一再强调自己的客观描述:如果斯特里克兰是小说人物的话会如何美化他,如何更戏剧性地展现他们的夫妻关系和家庭生活。说两遍就算了,不到十万字的小说说了N遍,就让人烦了。还有我觉得主人公故事外的线索都是累赘,即便是为了体现作者“观察者”视角。
因为不懂绘画,不懂艺术家,所以很难理解主人公怎么就忽然大红大紫了。看到后面觉得情节累赘,对文字的赞叹也不像前面章节那样敏感了。按说读不下去了,可是文中的深意引发了思考,发现了一些触及内心的恐怖心思。
斯克里克兰40岁抛妻弃子,放弃一切世俗生活投入被“梦魇”的艺术,究竟是怎样的心路历程?这个人内心坚定,在世俗的生活信条中循规蹈矩地生活了40年。现在他受不了了,灵魂出走之后终于舍弃一切,彻底换另外一种生活。这就是诗和远方吧?
除了主人公,书中还有一名叫做亚伯拉罕的犹太医生让人印象深刻。他才华出众,上学期间拿到了医学院所有的奖学金,工作出色进入医院管理层,就在履新前的一次旅行中“灵魂出窍”,成为某小岛码头的赤脚医生。后来顶替他任职的人飞黄腾达,而他依旧在局促生活中怡然自得。
其实,近几年,我身边越来越多的“精英”已经有了另外一种选择。一个朋友,嫁了一位摄影师男友,辞掉了体面的国家媒体记者的工作,去丽江开客栈。最极端的莫过于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秦玥飞,托福满分,耶鲁大学全额奖学金,获得政治学和经济学双学位。怎么都是“政商界精英”的人设,却偏偏去了湖南省衡山县白云村去做村官。
近几年采访到不少到乡村支教的大学生,不是那种为了考研或者出国,到农村去镀社会服务金的人,而是真心关心农村脱贫、帮助他们发展的年轻人。两脚泥,一脸黑,看起来也不太违和。
其实,每个在大城市里奔波的人可能都有过想要逃离的想法。或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或者离开大城市到小县城去过慢生活,或重拾小时候没有完成的作家梦。总之去做一些平时不敢干、不能干、不去干的事。但最终都没有胆量和现在的生活决裂,家庭、子女、朋友、金钱、权利…借口总比动力多,一边把自己负责任当推诿,一边继续画地为牢。
这本书到后来越来约吸引我,就是因为勾起了自己逃离的欲望。我想离开先生和孩子,去国外读个书。但真的有胆量一个人到一个语言都不通的国度吗?以前是财力不足,现在钱不是问题,却被家庭所牵绊。可如果现在没有成行,以后年龄更大,是不是就更不可能呢?默默感觉到这本书是一种不稳定因素。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_14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