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1000字
局外人
最近好像有个词叫菊外人,哈哈哈。写书评的时候突然想起来这个梗。
不论是菊外人还是局外人吧,我觉得总有一些相似之处。或许是那份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个性。
偶然看到局外人的分类居然是青春言情。一点都不是青春言情好吗?
阿尔贝·加缪,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局外人,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最流行的文学作品之一。
光环那么盛大。名副其实。但是,光环太大,也让我一直不肯去读。太脍炙人口总觉得烂俗,太经典总是觉得晦涩。
还好吧,内容不算晦涩。
给我的感觉是,很有逻辑很细腻缜密的文字。能够那么理智的写默尔索的所有想法,很厉害。想不出其他的描述性话语。
看别人的书评,很多人都有说一开始不喜欢默尔索,他很冷漠。
一开始我也觉得他很冷漠,甚至是没有一点感情。不过后来发现,他就是这样的人啊。说什么他其实怎么怎么样,好像并没有怎么样啊。
在我看来,默尔索就是一个感情淡漠的普通人啊。或许有点迟钝。
母亲去世了就不哭不悲伤,对爱人没有炽热的爱恋,对朋友对身边的人也是感情冷漠,就连杀人都显得随意。但是我觉得,一个人的情绪不一定总是在该释放的时候释放。所谓的要悲伤,要痛苦只是约定俗称的。
默尔索是一个不同于普通大众的人,他是规则世界的一根刺。不哭不悲伤,就不符合规矩。不管杀人的动机如何罪名轻重,都不重要,一个感情充沛的人,一个在母亲葬礼上哭的死去活来的人,一个勤勤恳恳的任劳任怨的人,也会杀人。或者说,杀人犯也会在母亲去世的时候哭泣。所以,不论是会哭的杀人犯,还是杀人犯会哭,都是和这个有约定俗成的世界一样,属于这个世界。而默尔索不是。他罪不在杀人,罪在没有在该哭的时候哭。没有在该忏悔的时候忏悔。所以,杀人不是罪不可赦的事,对规则传统的不遵守才是罪不可赦。
所以默尔索不是死于杀人,而是死于不遵守规则。在规则世界,他是局外人。
规则一定是好的吗?陈腐,一丝不苟,没有变通,甚至居高临下,它衡量了很多不该去衡量的事物。局内规则大行其道,甚至有些肆无忌惮。对抗便是这个下场。
所以恨什么?哀什么?在一个格格不入的世界里,结局会好么?没有人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能这样做。他们只会服从,并迷迷糊糊的被牵着走。清醒的人,带刺的人,都会被消灭,不管他善良或邪恶。正直或卑劣。所以讨论默尔索是善良还是不善良,并不是重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局外人》读后感_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