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读后感1000字
《1984》和《美丽新世界》都是二十世纪“反乌托邦”文学的代表作——别说我为什么不提《我们》,因为我没看过——所以不免要把两本书做一下比较。
《1984》当中描写的社会,读来让人有种生理上的反感,让人条件反射的厌恶。但是直觉地反感往往太无理而且太无力。所以,思考对其反感与厌恶的理由就是非常必要的了。对《1984》描写的社会的反感,应该是来源于其对人性的压迫,无处不在的监视器侵犯着每个非“老大哥”的个人的隐私,每天的仇恨会对人的精神控制,还有“精妙绝伦”的“双重思想”。其中的人似乎都过着“敢怒不敢言”的生活。每个人的生活都异常的痛苦。
但是看《美丽新世界》却有种完全不同的感觉,刚读完一遍之后竟然有点疑惑“这是反乌托邦的作品”。这个世界比起《1984》当中的世界简直太美好了,每个人都被设定为幸福的。没有《1984》当中的那么都的迫害——连反对者都可以被送到冰岛而不是监狱而且没有酷刑。如果不是“野蛮人”对自己的变态的道德要求,似乎没有人是痛苦的。
但是仔细想来就能发现《1984》和《美丽新世界》的共通之处,这两本书的社会都是把人当做“社会的螺丝钉”的社会。都是想把控每一个人让其为社会“奉献”的社会。每个人都应该被教育,都应该按照政府灌输的思想生活而不需要自己的思想。这两本书的共同之处在于每个人都不是“人”而是社会的“零件”,每个人都被物化了,零件是不需要思考的。就连《美丽新世界》里那让某些人向往的“符合道德的拥有多个性伴侣”的优势,也只是政府为了防止零件产生思想或保持零件的使用寿命而撒出的“迷药”——爱情绝不在其中。
到这里就联想到更多了,我们应该如何防止社会将人物化?有哪些权利不容侵犯?想到了美国的《独立宣言》中的 “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想到了我们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当中的规定。想到了历史,苏联的和我们的。也想到了爱情。
爱情是具有排他性的。爱情是两个人在茫茫人海中望见彼此,进而相识、相知,渴望与之相伴,眼中再无他人。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达到可以击碎乌托邦。所以无论是《1984》当中的社会还是《美丽新世界》社会都在极力地抑制人与人之间的爱情的发生。
(强烈推荐观看电影《The Giver》,中文译名《记忆传授人》或《赐予者》或《极乐谎言》)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_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