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_1200字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1200字

吐槽一下东野的每本书书封上,都会写这是我写过最balabala的故事,比方《时生》是他写过最温暖的故事,每次看到都会很醉。

对我来说,这本书是目前看过的他的书中看完心情最舒坦的,是那种心里澎湃了无形的力量的感觉。

— - — - — 剧透分割线— - — - —

书里谈到的,说实话是我从没有了解过的领域,从前只觉得器官捐献难在接受遗体的不完整度,没想到涉及的法律责任和医学伦理也很复杂。

  • 如何判定患者的机能状态?
  • 如果评估下一步需要消耗的资源和具体效果?
  • 如何定义患者已经“死亡”?
对器官捐献而言,当然在器官失活之前能够下决定是最好,器官永远是供不应求的(?),但对家属而言,患者所表现出的每一个,类似还“活着”的动作,都会带来生的希望。

医学上把死亡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濒死、临床死亡和生物学死亡,理论上说脑死亡时,患者的机能已处于不可逆状态,各项生理反射消失,例如文中提到的咳嗽反射,但此时仍有部分组织的新陈代谢尚未停止,肌腱反射和脊髓反射也不一定完全消失,因此容易给家属带来“误导”。

目前中国法律上对“死亡”的判定采用综合标准,而非脑死亡,而且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人们对于死早已形成了固定的观念,因此很多家属在患者呼吸、心跳停止前,仍然不断的投入精力与金钱试图去挽救,从逻辑上讲,这是无意义的,甚至在很多人眼里是在浪费社会资源。

但生命,不是逻辑可以决定的,这不是一道只有惟一解的数学题,可以轻易的判断对错,这是一个目前科学还无法掌控的领域,我们可以经过一系列分析得出,下一步治疗所需的耗费非常巨大以及预估的效果非常低微,但我认为法律没有决定患者是否应当进行治疗的权利,如果有,那么是对人权的侵犯。

文中的母亲熏子,从她假扮新房章子去试探外界人士,尤其是需要器官捐献的人的看法,足以看出她的内心也是忐忑的,也对自己的坚持有过怀疑,庆幸她遇到了江腾这样一对三观极正的夫妇,让她最终还是选择听从自己的内心,即使是后期老公、儿子、妹妹、公公的多方质疑都没能让她改变心意,当然最终瑞惠还是离开了人世,但她是在幸福中“死去”,我相信这份幸福大家都能感知到。

结局是在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就不赘述了。

— - — - — 剧透分割线 — - — -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东野的推理小说中从对机关、密室的研究更多的转向了对人性的分析(从汤川学到加贺)。其实最初我是因为推理才知道他,但现在反而对他探讨人性的书要更有感触。

能发现他近几年的好几本书都是针对社会的某一发展并不完善的制度而展开剧情,例如此书的器官捐赠与脑死的判定,例如彷徨之刃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

法律是有待完善的,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公平,关于法律的部分条款的争论一直都在持续进行中,我也有过一些关注。

可以说东野的特点在于他并不会一味的去抨击,他擅长引领读者去在现实的黑暗中挖掘人性的光辉,在绝望、压抑里感受光明的温暖。这大概是我喜欢他的原因吧。

以后有机会会再读。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_12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