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全集)》读后感2000字
历时将近十九个小时,看完了。真是一本越看越爱不释手的书。看的过程中直到看完,都感慨良多,觉得心中有万千中感情要。喷薄而出,却不知如何下笔。
先说嘉靖吧。当真是一个喜怒无常、自私虚伪而又聪明绝顶的人。几十年不上朝,却把百官玩弄于股掌之中,不可不谓聪明、有手段。为此,他重用严嵩父子,鼓励党争,派出锦衣卫等鹰犬时时刻刻盯着百官的一举一动,因此什么事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更以此而耍些小计谋以使群臣感到震惊,让群臣对自己的“明察秋毫”感到恐惧,让百官摸不着自己的脾气猜不透自己的想法,用自己变幻无常、阴晴不定的脸色来恐吓百官,这些都使得他洋洋自得。一个皇帝,不心系天下,却喜欢以权术来驾驭百官,实在是可笑又可悲。作为一个皇帝,不专心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扮演好自己皇帝的角色,却偏偏爱当道士,爱修仙,觉得自己就是天上下凡的神仙,还大兴土木,为了给自己建宫殿而不顾百官欠发俸禄也不顾东南西北的战事军饷,更不顾上百万的灾民流离失所食不果腹,实在是自私之极、可恶至极。作为一个皇帝,一个爱面子的皇帝,为了自己的面子可以置他人于不顾,可以置天下于不顾;为了自己的面子,勒令百官写贺表,不写就不搬进那用几百万两银子堆砌起来的宫殿,幼稚之极、虚伪之极;海瑞骂了他,骂到了他的痛处,他便要百官去驳斥海瑞,要为自己找回面子,唉,都不想说他了,这样一个皇帝,只想说,海瑞骂得好。
再说海瑞。海瑞的大名是如雷贯耳,清官,直言诤臣。以前还很佩服海瑞来着,后来看了《明朝那些事儿》后对他的印象又添了份迂腐迂阔之感,大约是因为他不知变通,认死理。而今读完本书,又觉得海瑞没有错,认死理也没有错,即使他把朝局弄得天翻地覆,很多事情因此而变得棘手,他依然没错,因为错的是严世蕃,是严嵩,是郑泌昌何茂才,是杨金水,是赵贞吉,甚至是嘉靖。对,嘉靖就是这一切错误的源头,是错误的中心。无奈,海瑞看到了这一点,而且还身体力行去指出了嘉靖的错误,他的所作所为怎么能说错呢?一直在想海瑞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寡母将其拉扯大,因而对母亲极为孝顺。然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始终没有给海家生出个儿子。私以为,正是因为这样,海瑞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专心去对抗贪官污吏、去对抗嘉靖。海瑞应该是个理想主义者吧,他想凭一己之力去警醒皇帝,以挽救天下。他的奏书写得十分深刻、犀利,字字如刀剑,直插嘉靖的心脏。其实嘉靖到后来虽然依旧生气,依旧嘴上不承认海瑞说的,但他心里是害怕的,也明白海瑞说得都对,但碍于面子也迫于身体健康状况,他没办法改错了。所以嘉靖把海瑞放了,把他留给了裕王。海瑞对嘉靖的感情的复杂的,圣贤书告诉他要礼敬皇帝,要把皇帝当君父,但皇帝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不合乎海瑞心里那个真正的皇帝的样子,所以他很痛苦。所以他骂了皇帝,却甘愿赴死,因为他对君父大不敬;但是他的正直之心又促使他必须要提醒皇帝犯了过错;嘉靖死了他伤心地嚎哭以至于把饭食都吐了出来。总感觉海瑞对嘉靖是一种爱到骨子里却“恨铁不成钢”的感情。
再说其他一些男性角色。印象最深的是胡宗宪和王用汲。胡宗宪是个栋梁之材,是个封疆大吏,有真本事,却总是夹在皇帝、严党和百姓之间做小媳妇。他真的很苦。可是他为什么一定要依附于严嵩呢,大约是因为知遇之恩,也大约是只有如此才能为百姓谋利益。王用汲在刚出场的时候觉得他有些世故和圆滑,没想到他也是铁骨铮铮的汉子。对朋友肝胆相照,对不平之事也敢于据理力争,比那些个理学、心学大家光明磊落百倍。再就是高瀚文,本以为他是严世蕃举荐的便也是严党,没想到他也是个好人,只不过书生气太浓,不适合在官场干。其他诸如徐阶、高拱、张居正、裕王,我更喜欢高拱,因为他真性情敢说话。对于严嵩父子,他们都是坏蛋,但我我却有点同情严嵩,二十年把持朝政,八十多了还得兢兢业业,确实不易。严世蕃则完全是个不省心的儿子啊,胡作非为,贪污腐败,就知道给他老爹招风惹雨。
至于太监们,吕芳是个好人,也是个全身而退的人。不结党营私,对嘉靖忠诚,看透了官场的蝇营狗苟,也没有多大的野心,懂得三思,大概是他能全身而退的理由。其他人诸如陈洪、杨金水、冯保之流,我也懒得说。答题来说,明朝这皇帝到后来是越来越懒,竟然把批红的权力交给了宦官,让一群不男不女的人掌大权,真想看看皇帝们脑子里都是些啥。
最后说说书中的女性角色。裕王的李妃是个聪明又厉害的角色,历史上也是登上了太后之位的人。芸娘是个有才情的女子,虽然身世坎坷,最终也得到了圆满的结果。这两个女性角色的圆满结局大概是书中最好的安慰了。而最不幸的当属海瑞的妻子了。没享受过丈夫的多少疼爱,倒是饱受婆婆对自己的挑剔,失去了女儿也失去了尚在肚里发孩子,最终还是因为难产而一尸两命,实在是个悲剧,海家最亏欠的人就是她了。
大概就说这些吧,借用诸葛亮《前出师表》最后四个字结尾吧,感慨万千,却不知所云。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大明王朝1566(全集)》读后感_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