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姥姥语录》读后感_1500字

《姥姥语录》读后感1500字

在我的印象里,倪萍是个很遥远的人。
听说她是春晚的主持人,听说她烟瘾很大,听说她老的不像样子。
直到《朗读者》的出现,我第一次直观的看到她这个人。听她说起带儿子求医,听她提及春晚的主持,听她朗诵《姥姥语录》。在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对她认识的偏差。
终于把《姥姥语录》读完了,都是日常生活中能听到的大白话。
说的那些道理啊,我都知道,也不想赘述。
通读此书,几度哽咽落泪,打动我的都是那些情。我一边读,一边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爱父母。
以前,我一直都以为自己是属于孝顺的那一拨人。而对比倪萍、对比季羡林,和这些名人大家比起来,才知道自己做的远远不够。
姥姥不识字,却对书本里的文字充满了好奇。她喜欢张洁、季羡林,喜欢他们写的那些过日子的油盐酱醋。为了给她解闷,倪萍就常常念给她听。
姥姥听多了季羡林的书,就惦记着他的一些事。倪萍也会一遍遍的把自己知道的,听说的,书上看的跟她细说。
类似的小事情书里说了很多,每一件看起来都很小,做起来是真的很难。
记得我小时候跟妈妈撒娇的方式,那就是盯着一件事不停的问,这个是什么啊?为什么长这个样子?它有什么用?我能不能碰一下?
…… ……
围绕一个东西,我总能找出千万个问题来。而我妈,也总会眼角含笑的一句句搭话,好像就是两个小朋友之间的对话。那个画面啊,现在想起来都觉得酸中带甜。
现在长大了,很多新的东西我妈都不会玩了,总是需要请教我。我却没有她那么好的耐性,总会一句话带过。
有时候我和弟弟谈起一个网络名词,笑的前仰后翻。我妈满脸笑意的凑过来,问我们笑什么?解释一个词,就要把整个来源说一遍。一样的话重复说,也就没有了新鲜感。
我就说:“说了你也不懂。”
直到昨晚,我妈点蚊香的时候,点了几次都灭了。
她脱口而出:“哎呦,我也是醉了。”
原来,她知道的远比我想象中的多,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很强。只是,我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她。
赚了钱的倪萍,第一件事就是让姥姥欢喜。她说,在家庭里老人比孩子重要。这样的言论,真的是打破了多少人的准则。
若仔细想想,可不就是这样。孩子的日子那么长,还少的了享受麽?
在我们家里,有了什么新鲜的玩意,好吃的东西。我妈总会留给我和弟弟,说什么自己都老了,不在乎这些。实际上,都是想要留给我们。
其实不管是哪一种言论,都是我们给彼此的爱。
倪萍家里,最好的东西都是给姥姥的,努力让姥姥过上更体面的日子。夏天从杭州买来醉鬼的苏罗做衣服,一做就是好几件。冬天的棉袄用最好德尔丝绸,用百分百的蚕丝,也是一做就是好几件。海参是从十几块钱一斤吃到几千块钱一斤,姥姥吃了一辈子都还以为是十几块钱。
而我,也只有在逢年过节,换季的时候能想起给父母添置东西。买,还要买价格适中的,贵的,承受不起。
给父母买什么样档次的东西,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我们要学习的是,在给自己换最新款手机的时候,也想着给父母买点实用的东西。
书中有个小细节一下子让喉咙僵硬,感动的不得了。倪萍一家都喜欢吃红薯,冬天吃一个暖和和的,那一个暖啊。可姥姥吃了一辈子,看到红薯心里就犯怵。
为了姥姥的怕,他们都尽量不让红薯进门,想吃了就在小摊那买个烤的吃完就走。
那把爱细致到这种地步,真的,让我肃然起敬。
倪萍的一家,都融洽的不得了,堪称是中国家庭的楷模了。对长辈,每个人都能做到尊重孝顺,足见一个家庭的教育有多重要。
有人请倪萍出席孝子的一个晚会,她笑着拒绝,“这都是该做的,不用表扬。”
是啊,孝顺长辈本来就是我应该去做的事情,何时还需要宣扬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姥姥语录》读后感_15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