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500字
01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也就是作者自身的传奇经历了。
在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弗兰克尔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哥哥、妻子都相继死于毒气室中,最后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了下来。
弗兰克尔一直对生命保有极大的热情,他在八十岁的时候还在攀岩,六十七岁的时候还在学习如何驾驶飞机,并且在几个月后成功领到了驾照。
他对生命的这种热情还体现在他的工作上。他是医学博士,大学教授,并开创了意义疗法,并成为西方心理治疗的重要流派。是继弗洛伊德和阿德勒以后的第三大精神分析流派。
他一生还出版了39部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这本《活出生命的意义》。
02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试着问了自己这样三个问题:
如果是我,我是否能够经受得住集中营的残酷折磨?
如果是我,我是否能够在走出集中营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如果是我,我会怎样读过这样一生?
我不确定自己有作者这样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面对困难的无畏勇气。我们常说,苦难是财富,但这份财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接的住。
03
这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作者在讲述自己在二战集中营时的经历。作者并没有刻意在描写惨痛的苦难经历,而是更加侧重诉说人们在这段日期的心理状态的变化。
我们在面对苦难的时候,一般会有三种心理状态的变化:第一个阶段是震惊失望,祈求这一切发生的都不是真的;第二个阶段是冷漠,开始用冷漠的外壳去保护自我;第三个阶段是小我消失,大我升华,重新爱人和这个世界。
这三种心理状态,我们应该都能够从自己的身上找到影子,只是这个痛苦或大或小罢了。
记得之前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帖子:说的是妈妈从小重男轻女,宠爱儿子,对女儿的态度则千差万别,不管不问。女儿感受不到妈妈的爱,长大后离开了家长,再也没有回来,直到妈妈去世,也没有回来。
因为记不得原文了,可能故事的细节就不太清晰了,很多人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都泪目了。这个女儿的状态应该就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心里变化。肯定她也问过,为什么妈妈不爱我,我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够好,我是不是应该更努力些,更优秀些?
当尝试过后,震惊之后,她开始变得冷漠,不再关注妈妈的消息,选择离开直到去世,我们不知道这个女孩心理到底积攒了多大的不满,但也看出来妈妈对她的伤害确实给了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
无论我们受到多大的心理伤害,承受多大的痛苦,但愿我们都能够抵达第三个阶段:重新爱人和爱这个世界,否则伤害的就是自己和所有爱自己的人。
04
第二部分是在阐述作者的心理学理论,也就是意义疗法。告诉了人们三种可能找寻到生命意义的三种途径:工作、爱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工作很好理解,那就是找一份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无论能不能够成就一番伟业,都欣然享受着这一切。从工作里,我们能够看到自我的价值体现。书中对这一部分并没有详细说,只是一笔带过。
爱,能够燃起我们对生活的热情,我的理解是能够有自己喜爱的人,和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痛苦,这一部分作者在文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位患者无法忍受妻子的逝去,整日痛苦自责。作者就问了他一个问题,“如果你先她而去,而你太太在你死后活着,那会怎样?”这个时候,患者突然就明白了,自己的痛苦其实也是在免去妻子的痛苦,想到这里,患者就没有那么悲伤了。
我们要是能够找到痛苦的意义,那应该就会不那么痛苦了吧。
05
这本书整体的框架结构非常清晰,前一部分自传,后一部分理论。前一部分可读性比较强,后一部分可读性较弱,比较有借鉴意义的就是三种获取生命意义的途径了。
无论怎样,这还是一本能够对我们有生活启发的书。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_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