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我是你爸爸」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我是你爸爸

作者:王朔

你能看出更深的东西你就看,你不能看出更深的东西,起码也让你乐一乐——王朔。人到中年与妻子离婚的马林生是一家书店的小职员,有点装腔作势却活得很窝囊,富于幻想却又不切实际。为了解决和儿子之间日趋紧张的关系,他决定和儿子称兄道弟做朋友;对儿子给自己介绍的对象齐怀远——儿子同学的妈,既想亲近又因内心倾慕于一位少女而不甘心。这是一部描写父子情感的长篇小说,但王朔没有落入以情动人甚至以情煽人的窠臼,而是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描写了属于他笔下独有的父子之情。他用一贯幽默调侃的笔触刻画了一个生活在各种矛盾中的中年小人物,既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心酸不已。

「我是你爸爸」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看前部分时只觉这对父子相处方式搞笑,有时还忍俊不禁。

看到最后几页时,我感觉到难过伤心一股脑的感慨倾泄而来,像是被小说中的痛点打中,这几页是高潮吗?当要失去孩子的抚养权时,马林生才意识到,儿子对他的重要,他对儿子的爱,所以在法院上闹得最凶。当儿子属于他时,他才恍然之前的父子生活是多么可贵。而马锐,在得到这个结果时也一定是欣喜的,他感受到父亲的拥抱,忽然明白了一直以来没有明白的父爱。这是一个美好的结局,经此一役,他们一定会用更好的方式相处,更好的表达爱。

马锐在被小混混欺负的如此惨的时机,正好是他父亲放弃父亲这个身份的时机,所以孩子遭受如此对待,他竟毫不知道,后面的抚养权之争也算是给这个父亲一个教训。其实孩子有时候收到多一点关注,多一点倾听,很多亲子矛盾就不会产生。他们父子都爱对方,只是这种爱不知道如何传递给对方,小时候马锐选择跟谁的时候选的父亲,他说他怕父亲照顾不好自己,怕他不在父亲身边俱乐部会忘了他。这个话孩子讲出来觉得没有什么可信的部分,可是若你真的理解孩子,就能感受到这是爱的表达,这个孩子过于成熟懂事。一个小孩说出这种话,父母应该想想,为什么这个小孩子这么成熟,肯定是一步步经过很多事情才变得成熟,变得懂事。

文中有父亲对待孩子的三种方式,初期的以暴服人,不倾听不理解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只是想让他口头臣服,孩子变得冷漠。中期父亲与孩子以朋友的方式相处,孩子有自己的世界,但是父亲没有自己的生活感到孤单怅然,而这个孩子又有着不比大人差的思维方式与判断能力,所以两人经常争吵,加上父亲的虚荣心与极度不安全感,经常怀疑这样的相处正确与否,这样的争吵总会演化成战争。到后期他完全放弃了父亲的职责,完全做自己。这个父亲也许不够优秀,但是是合格的,他一直想修复与孩子的关系,希望两人亲密些,只是试错了方法。幸运的是,他们透过爱找到了方法,而现在,还有很多父母不理解自己的孩子,以爱之名,将想法强加给孩子。只是你们的孩子,不是你们的孩子,他是上帝通过你们孕育的生命,请让他成为他自己。

「我是你爸爸」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引用@拒朽者的书评:“小说的题材并不常见,还带着一层调侃和荒诞。我读的过程还感觉到了满满的讽刺意味,嘲笑这个父亲的所作所为,嘲笑他的态度,嘲笑他的心情变化。

里面有一段,父子吵架,他一直在唠唠叨叨细数自己养孩子以来对他的恩惠。作者写了一句话,让我瞠目结舌。

这种历数变成一种无休止的唠叨,变成了一种反复强调的丑表功,一种意在使对方从道义上感到理亏从而突出自己高尚的肆无忌惮的自我表白和自我夸耀。

撇开父亲的做法是否正确,撇开作者的描述是否贴切,撇开孩子的冷漠和不屑。在中国,的确大多数家长都这样了。

他们忘记了他们是为什么教育孩子,养孩子的初心是什么。他们也分不清他们用的到底是爱还是权威。他们甚至不理解为什么孩子会顶嘴,也从未去尝试着理解孩子的视角的想法。一昧地施加权威,施加“我是你爸爸”“我还不是为你好”。

微博上的毒鸡汤们经常说,父母一直在等孩子说“谢谢”,孩子一直在等父母说“对不起”。

其实谁还不是第一次当父母,第一次当孩子呢。等你从孩子变成了家长,你依旧理解不了你的孩子,你的孩子也依旧理解不了你。时代变的太快了,后一代人永远追不上前一代人的步伐。但是追不上又如何呢,家庭的纽带永远是爱,而不是权威。是希望对方都好的真心,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崇高人设而戴着家长面具的加戏。”这一段深有感触,的确如此,任何人首先成为自己,才能成为“爸爸”。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我是你爸爸」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