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外史》读后感1900字
在高中看了很多武侠小说,最喜欢的是古龙,从他最开始的《苍穹神剑》,和早期作品《浣花洗剑录》《彩环曲》《护花铃》《大旗英雄传》,那时的古龙先生还没有形成自己风格,直到后面看到《多情剑客无情剑》《流星蝴蝶剑》(中国版的教父)《天涯明月刀》,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三本书,之后几乎看遍了他所有出版的书。古龙先生的书里没有对动作场面的过多描写,对环境的环境的描写只是简短的三两句,却给了我们无穷的想象,残阳如血……“雪将住,风未定,一辆马车自北而来,滚动的车轮碾碎了地上的冰雪,却碾不碎天地间的寂寞…”“一抹朝阳,满地花荫,帘外鸟语啁啾,更显得厅堂分外宁静,三王垂髫童子,正在等着卷帘迎客…”“风在窗外吹,落叶一片片打在窗户上,就像是一只疲倦的手,在拨弄着枯涩的琴弦,虽
然有声音,却比无声更沉闷。”正如古龙先生自己所说“长句读来如浩荡大河一泻而来,突然以短句相接,犹如一把剑把水截断,可以收到波澜大起大落的特殊效果。”对于人物的描写,常常是用情节变幻揭示人物性格,运用侧面的烘托。古龙先生没有具体写过“小李飞刀”,但却能让我为其痴迷,于是我看遍了小李飞刀的整个系列,只为想知道这把有魔力的飞刀,在古龙先生心中到底是什么模样,但是我看完了《九月鹰飞》《边城浪子》《边城刀声》《飞刀又见飞刀》后,我才明白,“小李飞刀”要是真的被写出来后就不是“小李飞刀”了,古龙先生也不是古龙了。
说起古龙,总会提起另外一个武侠北斗“金庸”,文笔上,金庸的气势磅礴,场景波澜壮阔,而古龙的则较为细腻,且笔走偏锋。人物上,金庸大部分都围绕一个“侠”字去塑造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为友为邻”,所以他的故事很多都设置在乱世之中,家国仇恨背景为多,诸如郭靖,陈家洛,慕容复者。而古龙的人物大多围绕一个“情”字,写来写去,终究脱离不了“情”字,且主人公很多都非常悲情,诸如李寻欢,萧十一郎,傅红雪之类,相比之下,金庸的主人公可以说个个温香软玉。有人说这和古龙年轻时候的经历有关系,古龙先一生喜爱喝酒,最后甚至命丧于酒,难免让人想到借酒解忧。阿飞是初出茅庐,对江湖充满了憧憬的的古龙,而李寻欢则是内心深处那个深情却又悲情的古龙。
金庸的侠是人间的侠,就像你和我这些凡俗之人,永远被人情世故包裹着,父母师长亲友君臣,江湖庙堂家族草莽,各种关系,侠客们都要一一面对。他们基本上来历分明——书香世家陈家洛,屌丝孤儿小杨过,又高又富段公子,土鳖翻身郭大侠。我们知道他们的童年,他们的口音,他们的初恋。他们被金庸抛入江湖,就像我们从校园踏入社会,万千巨浪,无数暗涌,他们遇到的每一点希望,每一个陷阱,每一步成长,我们都感同身受。
古龙的侠没有来历,宛如孤星,仿佛自天地肇始、江湖开辟的那一刻,他们就已经冷冷地在那里。他们永远在赶路,却不知道要去何方,他们像是浮萍,漂泊无依,却又四海为家。
金庸的侠客,像是皓阳。他们生时颂的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他们死前唱的是“焚我残躯、熊熊圣火”;最伟大的战斗,华山、襄阳城、光明顶、雁门关;最强大的团体明教,崇拜的是炽热的火焰;最强的武者姓东方;最好的武功名葵花,一切都向着皓阳。
古龙的侠客,像是凐月,月是冷清的、孤寂的。对于楚留香“闻君有白玉美人,妙手雕成,极尽妍态,不胜心向往之。今夜子正,当踏月来取。”对于傅红雪“明月在哪里?就在他心里,他的心就是明月。”陆小凤,傅红雪,李寻欢,阿飞,西门吹雪,三少爷,燕十三都宛如一弯冷月。
金庸笔下之高手对决,往往是缠斗许久,如人饮酒,不战三百回合不死不休
而古龙笔下,则是心理战,重描述,所有的剧情和描写在侠客抬手一秒被推向高潮。追求那短暂的电光火石一样的惊险。李寻欢和上官金虹那一战——“燃着灯,灯芯已将燃尽”本来惊心动魄的决战场面却发生得悄无声息。
终于看完了《武林外史》了了心愿,也知晓了阿飞的身世之谜(白飞飞)。这本书是古龙先生中期的作品,还没有形成他独特的行文风格。沈浪不像李寻欢那样多情,也不会像李寻欢那样绝情,所以朱七七才不会像林诗音那样可怜。古龙先生笔下的主角都是孤独的,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正如最后白飞飞问沈浪的话,明明想要挣扎的,反而让我越陷越深。美,只不過是一瞬間的感覺,只有真實才是永恒的,而真實,絕不會有美。 可是,也有人說:“我只要能把握住那一剎間的美就已足夠,永恒的事且留待予永恒,我根本不必理會。”古龙先生的作品虽然写得很压抑,却永远在弘扬真、善、美,在他的笔下,无论如何凄厉的故事都能让人感觉出一丝淡淡的温暖。对人性的了悟以及在这了悟后的宽恕,是古龙酒中的香醇。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武林外史》读后感_1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