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1400字
万历十五年》前前后后读了三遍,包括原版的《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个人觉得,中文版比英文版的阐述更加酣畅淋漓,更有一气呵成之感。这本书的特殊的叙述风格,也许与美国严谨的学风相关,同时,也是美国人民对中国历史的不了解,给作者带来的叙述不便。如以年代推计,作者恐怕要用至少一倍的时间来叙述明朝的历史背景和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不符合对于某一方向研究的专精和透彻的要求。相反,以人物作为切入点反而更切中要害,百出萝卜带出泥的将人物中相关的历史事件加以总结和回顾。这些人物的事件,多数有所重叠。只是,虽然是同一历史事件,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就有了新的理解。比如关于张居正死后“倒张运动” 的急剧激化,海瑞有了新的出路,戚继光备受牵连,而申时行却折中自我保全。不得不说,这四个人都是在当时政坛叱咤风云的人物,却因同一事件而有了不同境遇。这才是历史的神奇之处,他带个一些人千疮百孔的伤痛的同时,也带给一些人新的生机。只是,在大浪淘沙中,做沙子还是做金子常常并不是人所愿,只因身不由己。
读完《万历十五年》,我对本书作者黄仁宇先生的政治智慧更加欣赏与推崇。无论是当年的文化大革命,还是台湾的肃清运动,他都没有被牵涉其中。相反,退伍后投入历史文化的研究,而研究中国史的地点居然选在美国,这不得不让我重新审视起我曾经所执着的一些观念。这些观念被颠覆,亦被我自己在读完此书后而无情地推翻。这本书对我的震撼实非我原来所能想象,而这种感觉更多的来自作者的经历与笔触,及其他的智慧和卓见。
大学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写论文,教授就会对你说,他需要的是“critical thinking”,那时我还拙计地查过字典,理解为“辩证思维”。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写在自己的论点论据之中,难之又难。而我在《万历十五年》中,轻易地就读到了作者那“信手拈来”的辩证法。张居正是治国良将,可是,他为官清廉么,克己职守么,不是的。甚至在戚继光的部分,作者提及王世贞所写的《张公居正传》中暗示张居正好色而凉薄,戚继光以重金购买美女相送,并被张居正接纳,由此“蓟州重整装备一番作为,似乎和饮食男女的本能发生了关系。” 姑且不谈王世贞所说是否可以被考证,单就黄仁宇先生可以把这段历史拿出来作为佐证就很是难得。
我很欣赏作者对历史的态度,“以视而不见的态度抹去掩盖这些事实,就是不忠实于历史;对一个英雄人物的抑恶扬善,也并不是真的推崇。戚继光的复杂来自环境的复杂,如果指望他简单的如海瑞,无疑不近情理。写历史的人既知道戚继光是一代卓越的将领,一位极端刚毅果敢的军人,也是一位第一流的经理、组织家、工程建筑师和操典的作者,则自然应当联想到假如他不精通政治间的奥妙,就决不可能同时做好这么多的事情。戚继光所生活的时代,落后陈旧的卫所和军户制度早应该全盘放弃,而代之以先进的募兵制度;零碎的补给,也早就应该集中管理。然而我们的帝国不允许也没有能力作全面的改革,只好寻找出一种妥协的办法来作部分的修补。戚继光的天才,在于他看准了妥协之无法避免;而他的成功,也在于他善于在技术上调和各式各样的矛盾。妥协的原则,是让先进的部门后退,使之与落后的部门不至相距过远。在组织制度上没有办法,就在私人关系上寻找出路。” 这是历史人物的态度,亦是为官的态度。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的道家哲学也无疑在作者对人物分析的一阴一阳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_1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