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去闯》读后感1800字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比尔盖茨,成为乔布斯,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李柘远,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
初识这本书源于领英的一次推送,内容是关于如何把工作从1做到1.1,对于初入职场且当时正处于工作瓶颈期的菜鸟来说,真是受益匪浅,于是乎心心念念等着看全本。
作为带自传性质的书,作者的年龄局限使得内容稍显稚嫩,且自己刚踏出大学校园,与作者岁数相仿,因而前瞻性的可参照内容并不多。作者从十五岁立志上耶鲁到二十五岁进入哈佛读MBA,作为普通人望尘莫及的天才男神,十年时间的自我锻造和同龄人拉开了鸿沟,读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如果早几年来读,我是不是会血脉喷张,从此克服惰性,成为一个高度自律的人。时光不可追,诚然,我们没能在过去十年成为另一个李柘远,但我们能决定未来十年是否全力以赴,不留遗憾。
作为一本励志类和方法分享类的书,说实在的,并没有太多出彩之处,但书中描述的许多事例及传达的思想,我倒特别认同。
1.Work hard,Play hard。牛人从来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呆子。他们该玩的时候比谁都嗨,该学的时候一秒切换模式,能在不同的场景和身份间游刃有余。有两个例子印象特别深刻,Leo的大学女同学A和大学男同学B是一对情侣,期末考试前夕大家相约在图书馆啃书复习,前一秒还在卿卿我我秀恩爱,下一秒就各自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互不打扰。还有Leo的校草级好友Charles,从来风雨无阻地严苛按照计划进行健身,但也会参加耶鲁盛大的兄弟会和朋友喝酒聊天到嗨爆,只是十二点一过,面对兄弟的再三劝留,也礼貌回绝,因不想为耽误第二天健身而悔恨。想来确实如此,从初中到大学,班里成绩最好的绝不是那些学习时间最长的人,而是听课时最专注,效率最高的同学。该干什么的时候就一心一意地干,这才是最好的状态。
2.上一所名牌大学很重要。根据作者的论述,我认为引申为“进入一个厉害的圈子很重要”更为贴切。若我能早一点明白这个道理该多好,可惜老师只会告诉你:考上了好大学你就是人中龙凤,亲戚朋友都会为你骄傲;考上了好大学你就自由了,不会再像高中一样有上不完的晚自习;考上好大学才对得起父母,对得起你前十几年的辛苦付出。或许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抱着这样的心态迎接高考。抛开名牌大学学历能为今后事业增添砝码不谈,我认为上好大学最重要的是能接触到各路大神,拓展视野和人生格局。试想,你在一所人才济济的大学每天和一群优秀的同学导师一起学习、运动、旅行、聊天,汲取他们身上的正能量,和每天与一群百无聊赖又不想上课的同学一起翘课、追剧、打麻将,得过且过等着毕业,四年过后将是怎样的差距。不仅能力上相去甚远,思想也早已不在一个步调。所以毕业后我不想回到老家走父母安排好的路,宁愿呆在大城市从最基层做起,只因为和一群优秀的人共事对我的吸引力远大于一份安稳体面的工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的圈子将决定你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3.与其纠结人生方向,不如订好小目标。以前总认为只有我们这种初出茅庐能力平庸的小年轻会对未来迷茫,后来和很多人聊天,说到人生方向这宏大的命题,发现大部分人都无法给出明确答案(当然也有人对人生有明确规划,目标清晰,我们暂不谈)。不同年龄段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同样会因各种选择顿感前路模糊,很少有人能一开始就想清楚自己将来要成为怎样的人,过怎样的生活。然而找不到大方向,不代表生活没有方向。人生的大方向是由n个小目标构建的,大到三年职业规划,小到三个月减肥计划,正是你目前努力实现的一个个小目标奠定了人生的基调。所以当你还没有看清人生旅途时,不必焦虑,努力做好当下之事,路自会越走越清晰。正如Leo所说:人生方向,不是空想出来的,是一步步拼出来的;别焦虑,把这“一步步”走实,你就会走得很好。
最后想抛开书的内容想就“读书”这件事聊两句。前两天朋友问我,“你觉得这本书怎么样?”“一般。”“那你为什么还读?”我回答说:“并不是所有书都能打五星,四星的书照样有读的价值。”我回答“一般”仅是站在自己的主观评判上和曾经看过的书对比所得出的结论,我从来不认为只有让人拍案叫绝的书值得阅读。读书的意义在于你从书中获得了什么,经典固然经受得住时间考验,蕴含了无穷智慧,然而当你读了毫无触动与感想,不也枉然?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一本书,每个人读完感受不尽相同,总归读了有启发,有共鸣,有影响,便有其价值。况且读书和时间段及人生阅历有很大关系,我相信五年前读此书定会比现在更有用,十年前读红楼梦不会比现在更有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不如去闯》读后感_1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