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读后感1100字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关于所谓的太公兵法到底是哪一本,
素书原序中有记录:
《黄石公素书》六编,按《前汉列传》,黄石公圯桥所授子房《素书》,世人多以《三略》为是,盖传之者误也。
晋乱,有盗发子房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言,上有秘诫:“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呜呼!其慎重如此。
读完素书以后表示对这个说法很怀疑,因为素书实在是一本关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类的典籍。实在是不像一个能记载在史记里,帮助张良成就霸业的太公兵法。
因此又特意去读了三略和六韬,这两本确实都是兵法,六韬第一韬文韬,读完第一韬之后看到第二章是武字开头的,因此满以为是武略,后来才反应过来,文韬武略,大概就是这两本书综合在一起概括而来。文韬武略,表示文武双全,大智大勇,确实很形象,如果能读透三略和六韬,确实是可以拥有大智大勇。
三略篇幅更短,分上略,中略,下略,分别是为将之法,为君之法和国相对国之法。引用古兵军谶,军势来讲述兵法思想。
六韬,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以姜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形式讲述用兵之道,更多是实际操作上的问题,比如怎么用人,怎么排兵布阵,怎么利用兵车,骑兵,如何应用火攻或者防止敌人火攻,兵力优势时怎么办,弱势时怎么办。确实是一本兵法百科指南,其中甚至可以读出戚继光的鸳鸯阵想法的雏形。
突然觉得理解了司马迁为什么要记上这么一笔了,这么牛逼的兵书,当然要编个牛逼的来历啊!
至于黄石公授予张良的太公兵法到底是理论教材的三略呢?还是实际应用教材的六韬呢?还是两者一起呢?想一想还觉得蛮有趣的,如果非要二选一,我个人更倾向于是六韬,毕竟里面全篇都是太公曰,也对得上这个名字,二来,里面的用兵之道确实实用,比起读了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的三略,六韬简直就是打开了用兵的任督二脉啊!
感慨古人的智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六韬》读后感_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