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造彩虹的人》会觉得,其实每个人身上都会发光,但只有纯粹渴求光芒的人才能看到。从那一刻起,人生会发生奇妙的转折。功一高中退学后无所事事,加入暴走族消极度日;政史备战高考却无法集中精神,几近崩溃;辉美因家庭不和对生活失去勇气,决定自杀。面对糟糕的人生,他们无所适从,直到一天夜里,一道如同彩虹的光闯进视野。凝视着那道光,原本几乎要耗尽的气力,源源不断地涌了出来。一切又开始充满希望。打起精神来,不能输。到这儿来呀,快来呀——那道光低声呼唤着。他们追逐着呼唤,到达一座楼顶,看到一个人正用七彩绚烂的光束演奏出奇妙的旋律。他们没想到,这一晚看到的彩虹,会让自己的人生彻底转向。
「造彩虹的人」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复制上 这是我看过的东野圭吾的第二本小说。和《解忧杂货店》一样,基本上是一口气读完的(半个晚上+一个清晨)。
故事其实很简单,一个叫光琉的天才少年试图用光唤醒人类,过程中当然要和黑暗势力抗争,最后也是peace and love的结尾。东野圭吾很擅长从一些不相干的人物和故事写起,在后面慢慢将这些人物线结合起来,使人有恍然大悟之感。这种一层层揭开面纱的感觉,也是东野小说读起来欲罢不能的秘诀之一。
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样几个点:
1、东野很会操控读者的心理。书读了一半,你都不能确定作者对于光乐究竟是个什么态度。对光乐的描写算是一波三折:最开始是光乐给人带来的神奇作用(正面),后面写大家听不到光乐时产生注意力消退等种种负面现象,并多次暗示它和毒品的相似性,再到后面出现了政史和辉美这样的“觉醒者”,发现前面的负面现象也不过是走向觉醒必经之路。这样的写法,让读者也跟着起起伏伏,想要对这个光乐一探究竟,很厉害。
2、和《解忧杂货店》一样,这篇小说结构也是很妙的。从四个不相干的人共同看到一点光写起,到天才少年光琉的出现,到他们的种种行动,到反派人物的活动,最后人物之间又出现了交集。虽然常常从不同人物的视角去写,但形散神合,许多后面的情节在前面都有所铺垫,所以情节推进得自然而然,读者读的也很舒服。我自己并不是很喜欢小说结尾功一、圣子和功一父亲的人物串联,觉得这个情节还是稍稍生硬了一些,但瑕不掩瑜,没有过多可以指摘的了。
3、用“光”作为传递信息的想法挺有创意,作者还试图用“佛光”等等我们生活中有所了解的东西和他的理论加以印证,哪怕是杜撰之说,编排的也算合情合理。就像我在情节中写的,光这个意向本就具有神性。开头光琉的种种作为,也很像是一个宗教的崛起。这些在后面都得到了印证。小说想写一场改革,想写这个社会的种种阴谋,写人类的愚昧。这里的光,指的每个人心底的光,也是我们对真善美的,最原初的向往。
不过说起来,我还是不大喜欢这样一个宏大的主旨或者说命题。这本小说如果写的是一些更真实幽微的感情,可能和文章的篇幅 及结构更相应,否则总是有些许的大空之感。这个主旨出来的时候,我就想起了《三体》,想体现的东西也有一些相似性,但在三体中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当然,书或许也不宜这样比较,给个四星,纪念一段愉快的阅读体验。
「造彩虹的人」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算是第一次阅读东野圭吾的书,故事新奇,给人以思考。从一开始我脑子里就一直有个问题,怎样美丽的光谱才能让人第一眼看到就永远无法难忘?后来才明白,这个问题流于表面了。
个人:当黑暗足够浓重的时候,一丝丝的光线都会惹人注目,当人生经历无尽黑暗的时候,人才会真正关注到自己,听到血管里的每一次起伏。每个人的内心的内心都会发射出自己的光线,只有环境足够阴暗的时候,我们才会关注到自身,心里的那一丝丝光线才会变得夺目。
人类: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自我发现的历史,我们不断去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断去进化,才会有今天这样多姿多彩的文明社会。而在此过程中总伴随着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湮灭,每次新旧事物的交替都会有着各种各样的牺牲。光乐就是一种这样的新事物,一部分人先发现了光的美丽和它的用处,想要分享出去褪去社会腐朽的时候发现周围全是敌人,于是有的人选择了退缩,有的人做背后的推波助澜者,还有一部分人选择成为牺牲奉献者。这就像哥白尼的日心说一样,他发现了日心说,却害怕被社会迫害,选择在临终之际将自己的学说著书发表,而布鲁诺为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被活活烧死。他们的选择不同,但是同样推动了人类的进化。人类的进化就是不断的自我发现自我纠错。在历史上,当社会足够旧的时候,新事物新思想就会出现,而新事物必然会遭到旧事物的无情碾压,但是最后新事物会吞噬掉旧事物而变成新的旧事物,如此循环往复,人类才能不断进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造彩虹的人」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