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_2700字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2700字

这本书慕名已久,却没有勇气开始阅读-太长啦! 读的过程很累,不是因为晦涩,而是激昂的情感几乎在调动你的每一根神经。每个人似乎都在狂热,痛苦,挣扎之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是和风细雨,而是一把熊熊烈火。

他所处的年代,正是科学发展,信仰受到质疑的年代。没有上帝,没有来生,没有灵魂。正是尼采所说的道德崩溃的时代。在这个纷乱的年代里,有坚定的信仰者佐西马神父,一个耶稣一样的存在,深信人人都对他人的罪负有责任,只有人人担负起这个责任,世界才会更好。有怀疑论者伊凡,如果真有上帝,世界为什么会有罪恶,如果成人有罪,那为什么会伤害无辜的小孩,且未受到上帝的惩罚。有自私自利的老卡拉马佐夫,只为追求自己的情欲与财富,公然藐视一切道德与信仰,无惧当一个跳梁小丑。有伪善的实用主义者拉基金,只要是有用的,什么主义任何哲学都可以拿来用,只要加一点公德就好。也有完全误入歧途的无神论者斯麦尔佳科夫,如果没有神,没有那边的世界,那什么都可以做,包括杀父也可以。思想的分歧使得卡拉马佐夫一家四分五裂,他们不过是当时大环境下的一个缩影而已。陀思妥耶夫斯基没有明确指出上帝的拯救,也没有说教道德的伟大,但他的确提出了一种自我牺牲式的精神,一种世界精神,人应该为大世界承担责任,为了他人的痛苦而付出代价,尤其反映在至圣佐西马神父和纯真的孩童伊里沙身上。

本文的主线就是卡拉马佐夫的长子和父亲争风吃醋,而老父意外被杀的案件,真正的凶手虽然是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但里面的每个人都有一种罪恶感。最终的审判不在于法庭,而在于自己的良心,无论多么不信上帝,良心的审判即是上帝的审判。佐西马因为虐待兵士而痛苦,最终进入修道院,佐西马神父遇到的老人因为曾经杀人而无法再爱他的亲人,从此生活在痛苦中,米卡误以为杀了老仆而自责内疚,斯麦尔佳科夫癫痫复发并自杀,伊凡也在内疚之中与心中的魔鬼搏斗而得了脑炎 。一旦人愿意承认自己的罪行 ,感到深深的忏悔,才会有真正的善意,才会从精神上得到解脱。比如伊凡最后一次去找斯麦尔佳科夫的时候对醉酒的农夫的生死无动于衷,却在决定上法庭自首后善意涌动,费劲周折救了农夫一命。内心惩罚将使人陷入深重的苦难与巨大的精神折磨,正是在苦难中,人的精神得以升华,如纳博科夫所评价的,他笔下的人物都经过从罪人升华到耶稣之路。

从我有限的阅读量来看,读到了太多熟悉的东西。陀思妥耶夫斯基显然影响了加缪,有几个案例都直接出现在小说《局外人》中,比如伊凡在《宗教审判官》那节提到的年青罪犯被逼信仰基督,让其在欢欣感恩中死去,比如卡拉马佐夫长子的无理性,审判的荒诞都和《局外人》有非常相似的地方。法庭的逻辑理性其实并不能推断人的行为,公诉人和律师的总结陈词正好说明了理性的边界。陀思妥耶夫斯基应该也算是存在主义者,如米卡在狱中的参悟,无论生活多么苦痛,只要存在着,只要知道有太阳,就是意义。

我甚至觉得他也影响了黑塞,佐西马长老要阿廖沙走出修道院,过俗世生活,才能真正成为修士。也许会有上帝的指引,但更重要的是自己去寻求内心的答案,这将比任何苦修要有价值得多。比如修道院的费拉庞特神父,远离俗世和人民,苦修那么多年,最终也不过是个大俗人罢了。黑塞的《悉达多》,《知识与爱情》无不强调俗世体验对灵魂参悟的重要性。

卡拉马佐夫兄弟连载于1879-1880,单行本1881,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成书于1883-1885,他们曾经最近不过一小时车程,虽从未相见,但至少可以讲,作为同时代的人,他们思考了同样的问题。科学挑战上帝的存在,这场信仰危机导致了道德的崩溃。只是他们选择了不同的出路,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重拾信仰,他的拯救来源于苦难和牺牲,源于良心。而尼采则认为要重建信仰,成为超人,拯救来源于个人的强大,不惧痛苦。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文学绕不过的一个节点,茨威格,毛姆,纳博科夫等都写过关于他的文学评论,或褒或贬,为什么一个纳博科夫所评价的一个平庸的作家会有这么大的影响,为什么一部没有写完的作品会被人反复称道? 我无法从理论上加以评价,只能说明观感。

首先是艺术创造的风格。纳博科夫评价好的文学的标准是要有完善的细节,文字要精美,要像莎士比亚悲剧一样给人以天才的愉悦感。而这恰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缺少的,他描述的人的面孔是模糊的,只是聊聊数笔,大概是个矮胖子或病恹恹的人,他笔下没有季节,没有精美的家具,道具也好像是\某一从灌木就突然给搬到舞台上\,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纳博科夫喜欢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却难以接受伊凡的自我分裂吧,太突然啦!但是读者能听到语言,对话,形象从狂风鄹雨般的对话中跃然而出,他忽略了所有的枝节而突出了人物最显著的特点。如果说纳博科夫的审美是精美的学院派,细节结构一丝不苟,构图笔法无一不美,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梵高的印象派,狂放模糊,是伦勃朗黑暗与光明的对照,每个细节都展示着力量,与其说是愉悦,不如说是不安。一个生活重压之下,匆匆赶稿到截止日期之前的作者确实是很难达到纳博科夫贵族式的审美,陀思妥耶夫斯基有的是生命本身的律动。

其次是作品的主题,陀思妥耶夫斯基被誉为大师,他触摸到了时代的脉搏,描述了彷徨中的俗世男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时代本来就是动荡的年代,科学对信仰的冲击,东方与西方的冲击,旧制度与新思想的冲击,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则经历了动荡的人生,一夜成名,又一夜沦为阶下囚,一时富有,又眨眼为巨债流亡,他人生的起伏让他尝遍冷暖,也让他对信仰,对人性有更深刻的思考。他的主题不可能是和风细雨式的,他所描述的不仅是个人的困境,俄罗斯的困境,也是当时巨变时代欧洲所面临的惶惑,何去何从,如何抉择,如何自处?

文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即是生存的意义。茨威格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指向感受和挥霍人生,体验生存的极致,他和纳博科夫都认为妥的世界基本是一个疯人院。在这里,冲突的人性,天使与魔鬼,神圣与俗世共存,在这样荒诞的世界里,生存就是最大的意义,所有的苦难即是通往新生之路的磨炼,所有的泪水是对精神的净化和洗涤,这种坚韧,忍耐就是对生命的礼赞,也只有顺服,容忍才会终获内心的安宁。书中提到《圣经》中约伯的故事,上帝任凭魔鬼夺走约伯的一切,约伯没有动摇,上帝给了约伯更多的回馈。这种对于苦难对于荒诞的态度,也是我在妥的作品看到的加缪的影子,看到《西西弗神话》中那个埋头推石头的人。而这一点显然已经超越了妥氏的宗教意味。

我想正是这种暴风骤雨的节奏才打动人心吧,正是这种极致的人性才更具张力,也正是这种冲突才有戏剧般的效果。毕竟,谁愿意在文学里看人家吃饭睡觉呢?

突然想到很神奇的事,跨越那么多年,我和那些大师看着同一本书,同样坐在哪里久久回味,与有荣焉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_27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