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哈姆雷特》读后感_900字

《哈姆雷特》读后感900字

刚开始阅读时,很受不了诗歌形式的人物对话,总感觉过于夸张和繁琐,词藻的堆砌影响了对内容的准确理解, 所以断断续续的读了好久,大段大段的长句,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反复阅读才能大致理解其意,因而几年前在未读过剧本的状况下,坐在人艺剧场观看精美的舞台设计,艺人倾情的演出,却难以听懂台词,很正常!!!
书中第9场,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指点伶人之口,道出了戏剧的灵魂之处是揭示人生,揭示人间事物的原貌,并概括一段历史;戏剧的演绎是伶人遵循人间常情,情感发自肺腑又有所控制的轻快表达;戏剧作品的受众是能读懂它的智者,而不是仅仅是给外行人发笑或盲目赞美。
这驱使我将"哈姆雷特"与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几部国产话剧,包括与中国八大经典之一的"天下第一楼"简单对比,我国现代话剧从语言形式和舞台设计上更易于理解,叙事性更强,但台词相比莎士比亚的剧本少了诗歌的优美,和那些可回味的深刻哲理。这么一比,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在台词方面很不错。
虽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为了血亲的复仇,为了匡扶被邪恶占据的皇权,哈姆雷特的母亲,他深爱的奥菲利亚及奥菲利娅的哥哥和父亲,皆因他的复仇而死,最后哈姆雷特自己也未能实现重振皇权,死于毒剑之下,但是我读出的悲伤之意不浓烈。
复仇大概是欧洲旧时的普世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我脑子里对旧时欧洲人的印象是穿着马靴,挂着佩剑,很绅士的对待女子,却一言不合就要发生男人之间的决斗。呼啸山庄中的希刺克利夫尚且会为自己的尊严而复仇,哈姆雷特的血亲之仇比之更甚。"生存或是死亡,这是个问题",书中第8章,哈姆雷特以癫狂状会见奥菲利娅,第19章,哈姆雷特在墓地与掘墓人的对话,第20章,哈姆雷特接受剑术比试,虽然预感不祥,却接受命运的安排和召唤迎战,都显示了西方人融入了宗教信仰的人生观。
不能默默忍受命运无涯的苦难,即便失去生命也要与之抗争;简单完结自己的性命,可以逃避现世的苦难,但灵魂将去到的那个未知世界的未知的苦难比现世更甚;不论生前多么荣耀,死后也不过一具被掘墓人随意抛扔的尸骨。
哈姆雷特在历经坚定,彷徨,最后终于重回坚定的心路之后,用最悲剧的结局换来了丹麦国的重生,我认为这样的结局也淡化了悲剧色彩。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哈姆雷特》读后感_9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