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棚闲话》读后感1500字
可作消遣,姑且一看,算不得明清文学里的佳品,只能说不上不下,可以一读。大体说来,构文方式新颖,结构严密;语言幽默,情节有趣;翻案文章做的还可,儒释道的民间新论也有点意思。奈何故事水平参差不齐,前几个故事叙述不太流畅,部分章节透露出的思想太迂腐,故事也片面化,虽说豆棚下众人故事随意,却多多少少总会牵扯到官场将相,最后又引出一段释教驳论来,倒是有时代的影子。如果看过《十日谈》,对这本书的结构就很了解了,豆棚下乡人闲话,引出十二个故事,文起豆生,文完叶枯,其间少年老者,乡人文士轮番登场,结构可说是极新颖了。第六章,七章和第十二章最有趣味,其余倒觉得不看也罢,介子推和西施的翻案故事虽是新鲜,却没什么意思,叔齐的故事很不错,李元帅那章是我最喜欢的。
- 这个李元帅的故事值得一看。大和尚不过是仗着虚名,诓骗世人,又喜人捧吹,这类人太大的坏事不敢做,留着也无碍,等到时机,还真有用得着他的时候,虚名也是能借用,又耳根子软,上赶着被人坑。亏着这李元帅有谋略,只是这过河拆桥之举,显出为官的狡诈来,做为一方将领是使得的,为人处世过于圆滑
元帅在下至诚礼拜,就有附会的说道:“亲见大和尚穿着大红袈裟,五色祥云,许多幢鏣宝盖,接引西方去了。”次日,元帅又在火堆中放些细白石头,都道捡得许多舍利子。元帅收去,即欲与死灰祖师造塔,这也就应着当初取法名识了。那方不论男女,都有布施,不上一月,积了三十余万。元帅一一收去,充作兵饷,并无一人知觉。这也是一个大和尚超升故事。若是这长老日常里只是苦行焚修,不装这个模样,那李元帅也不来下此刻毒之着。后来说出这段情节,天下之人齐口称快。“假使大和尚果能知得过去,未来,怎么被人暗算到这地位?可见大和尚都是假钞,人自痴迷,将自己血汗挣的钱财被他骗去。”
- 叔齐的这波翻案文章比西施新解有意思,这里讲到商周叔齐,两朝交替臣子易节,也不知和艾衲居士生平有无联系。六七回故事越来越流畅了
众人道:“怪道四书上起初把伯夷叔齐并称,后来读到“逸民”这一章书后,就单说着一个伯夷了。其实是有来历的,不是此兄凿空之谈。敬服敬服!”r
总评满口诙谐,满胸愤激。把世上假高尚与狗彘行的,委曲波澜,层层写出。其中有说尽处,又有余地处,俱是冷眼奇怀,偶为发泄。若腐儒见说翻驳叔齐,便以为唐突西施矣。必须体贴他幻中之真,真中之幻。明明鼓励忠义,提醒流俗,如煞看虎豹如何能言,天神如何出现,岂不是痴人说梦!r
- 斋长对佛教的这番议论看似贴切,然其所说却并非追本溯源,没有从佛教本义上讲,多是那些假意信奉佛教之人凭着自己对佛教的一知半解做出些不合伦理纲常之事,多数百姓信教一向秉着目的论,境界高一点,希望托着佛教安放自身,境界低些的,希望保佑自己如何如何,至于所谓因果报应,多数时候也是口边一席话,得意时想不到它,失意就烧香拜佛了。故这所谓佛教信徒并非是真有着佛教信仰,他们所为也不能偏怪到佛教上,毕竟要端看自身。如果从这方面驳斥释教,未免立不住脚。
第十二章 陈斋长论地谈天 (2)r
此其灭亲背租之大惑,六可恨也。一件,世人惑于清净苦空之说,以为修仙学佛者必无妻子家产而后可,不知人乃血气骨肉以成此身,岂是土木水石,岂无阴阳配合之欲?彼佛老虽倡清空之论,亦何曾无妻妾子孙财产?彼乃虚说这个箍圈,天下后世之人反实实遵行着他,终久戒守不定,仍旧那情欲妄动,无所不为:奸拐徒弟,哄诱良妇,甘心为禽兽而不恤。此败坏廉耻之大惑,七可恨也。一件,佛老倡欺世异说,使后世人人迷于求福,不修人事。故前有贼兵围了京都,君臣犹穿了戎马之服,听讲老子、听讲佛法者不可胜数。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豆棚闲话》读后感_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