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_1700字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1700字

2017第17本书,2月份第7本书读完了。

越读越佩服作者:诙谐和辛辣完美结合的文字,深入浅出地诠释了王阳明的心学,讲述了王守仁一生的坎坷和孜孜不倦。然而,作者讲的又不仅仅是心学不仅仅是王阳明。

摘录几点内容如下:

1.一切战斗都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自我意识”的世界:是一个由你的内心和外部环境共同构筑的世界。

没有人可以引领你,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选的,真正能改变你的只有你自己。

2.王阳明最大的贡献就是为世人曝晒出了心体,以自性之光照亮自己,凌驾于意识之上俯视喜怒哀乐,作出准确客观的判断,最终达到“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心理境界——定。定就是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气定神闲,指挥若定。定则能静,静则能安,安则能虑,虑则能得。

如果说方孝孺之死是明朝文人悲剧命运的序曲,那于谦之死就是其中最绝望的音符。前者代表大义,后者代表苍生。 人,是要有些信仰才能支撑着活下去的,没有了大义可以选择苍生,如果连苍生的代言人于谦都落个鸟尽弓藏的结局,那么路在何方?

3.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孔子的礼不是礼教的礼,而是选择一种不伤害他人、恰到好处的表达方式。

仁就是“直”和于“礼”的自然流露,个体情感与理性原则的高度契合。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不单指贵族阶层,而是普遍意义上道德文化修养高的人;“小人”也不是指品格低下的人,而是指没有见识,社会地位很低的平民百姓。君子见多识广,心胸豁达,不贪图小利,往往能成大事;小人鼠目寸光,患得患失,往往把很小的事都搞砸。

4.中国文化是一种早熟的文化,诸子百家一上来就把每种思想都说尽说透了,搞的后人只能做些注疏索引的工作。

遭受苦难的人在承受痛楚时并不能觉察到其剧烈的程度,反倒是过后延绵的折磨最能使其撕心裂肺。r——《红字》

5.事物的存在,你必须先承认在某种条件,某种情形之下,有被你体验的可能,或体验它所产生的某种直接、间接作用的可能。如果它在任何假设之下,都不能被你体验,或被你体验到它们的作用,那你凭什么说它们存在?

当我反省主观时,主观已成客观;当我反省(vt)我的反省(n)时,反省(n)已成客观。

因为追问“为什么”,所以产生痛苦。因为没有信仰,所以将“现在的自己”作为手段,将“未来的自己”作为目的,憧憬未来,盘算未来,尽失现在的意义。

幼稚的理想主义者为了理想去送死,成熟的理想主义者为了理想而隐忍。

不是你所处的环境决定你的命运,而是你所作的决定注定了你的命运。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此心在物则为理”三大命题构成的“心即理”说圆满自洽。

心外无理:普遍规律只有与你的心灵融合才有意义,才能渗透到你的信念与情感,从而有效地影响你的行为,否则只是一种空疏的概念,束缚主体的桎梏。r

心外无物(事):心之发动处谓之意,即我们所说的“动心”。意不可能悬空,必有落实的对象,一切活动(事)都是意识参与的活动,因此,离开主体的事物是不存在的。r

如果只有这两个命题,自己玩自己的,那心学确实就和禅宗没有什么区别了。r

最后一句才是重中之重。此心在物(事)则为理:具体的理体现在心与外部世界所存在的关系中,脱离与外部世界联系的理没有意义。

离开了主体,客观存在对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自己才是一切的答案

同“应该怎样”比起来,“为何这样,如何这样”更重要,更根本,这需要你自己到心上去求。

6.知与行的关系

知与行的关系。

知就是良知,行就是实践。

王阳明说,良知有如下特点: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知是知非,戒慎恐惧,无间圣愚,古今相同。

良知的两种状态——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都有,但分为两种状态:本然和明觉。

知(本然状态的良知)——行(实际践履)——知(明觉状态的良知)

致良知有两层涵义。其一,向内体认良知;其二,良知明觉后向外扩充良知。

7.道有密不可分的三要素,真理、存在、规律。前两者好理解,至于规律,是说道蕴含着从一个极端向另一个极端转化的过程,此过程生生不息,周行不殆(有—无,阴—阳)。

天泉正道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8.人生糊涂识字始,人生强大炼心起;知行合一常磨练,心学悟后无六经。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_17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