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若梦1:最后的王公》读后感1800字
真男人之显瑒(修改文)
\最后的王公\这一词,似乎就已暗示了男主无可奈何的命运。满清最后一个朝代给人的印象莫不是一部血与泪的屈辱史。官僚的无能,西方列国的入侵,战争的绵延,人民身于水深火热之中。与此同时,西方先进思想不断涌入这个没落的朝代,新思潮与旧传统之间不断碰撞冲击,总有人跟上潮流与时俱进,也总有人默默守护着旧传统,既不迂腐,也不偏执,而是一种信念,一种担当,比生命更重要。
爱新觉罗·显瑒,这一人物是让人心疼的。作为一个贵族,他有着优质的遗传基因,长脸儿,尖下巴,直鼻子,薄嘴唇,天生一副俊俏样。新婚那天,彩珠只看了他一眼,心中便印下了他漂亮的脸,从此一生爱恨情仇皆系于此人身上。他从小聪明顽皮,玩世不恭,跟所有调皮的纨绔子弟一样,总要逗弄逗弄教书先生一番。他画了一张王八符贴在先生背后,被父亲惩罚了还不知悔改,到底把先生气得伤身称病,换了别人。长大后,俨然一副王爷架子,尊贵傲慢,即便是末代王公,该端的态度还是要端着,不能被人轻视,也不能被人怠慢。可就是这样心高气傲的一个人,默默守护着父亲的遗训、祖上的遗址;默默地爱着一个人,千般宠溺,万般呵护。仿佛他这一世,只为这两件事而生。
世上那么多的擦肩而过,他却与明月相逢于大宅里,从此眼里只容得下明月一人。
他与明月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那份情,那份爱,早已随着时光的斗转星移在心里潜滋暗长,再难割舍。无论是劫亲时的气急败坏,还是送明月去日本时的疲惫与无奈,或是放手明月还她自由时的不舍与思念,一切的一切,只因为太爱了。太爱,哪怕无暇寻找被劫的小女儿也要想方设法把明月从牢中救回;太爱,哪怕在众目睽睽之下颜面尽失、头破血流,也要跟东修治一决高下;太爱,哪怕付出自己的生命与信念,也要满足明月一句救人的请求。这种爱太深沉,没有甜言蜜语,没有花前月下,没有海誓山盟,有的只是一生无悔地付出。于丹说过,“最深挚无悔的爱恋未必一定要得到回报,笔墨晕染了情思,无非是给自己生命的一个交代”。护明月一生安然无恙,便是他对自己生命的一个交代。
在他阿玛临终前,说他是个好男儿。乱世里的好男儿不好当呀,他清清楚楚地记得阿玛说,好男儿要做到两件事,一是要守护好亲友家眷,二就是要守住那个镇守大清紫气与龙脉的点将台。他犹记小时候唱的那首歌谣:
“点将台,点将台,太祖策马扬鞭来。 点将台,点将台,太宗建制传世代。 点将台,点将台,世祖挺兵山关开。”
短短几句歌词,成了他一生的信念。
“在这座点将台上,太祖爷爷努尔哈赤挥旗誓师,率领着他的八旗子弟在东北雪原上所向披靡。在这座点将台上,太宗皇太极建立大金政权,奠基满清二百余年的江山伟业。在这座点将台上,世祖皇帝擂鼓励兵,终率将士入关进京,统一华夏。”
这是维系着所有旗人希望的点将台,比他的生命更重要。多少军阀和小日本虎视眈眈,一心想要了这个台,他小心周旋,委曲求全,默默守护。无论日本人如何软硬兼施,也奈不了他何,他说,
“点将台也就在那里。要弄走,不是没有办法,把我这命一并带走!”
不曾想,这一语成谶。
日本人的威逼利诱软化不了他坚定的信念,明月一句救人的请求却胜过千言万语,为了救南一,他答应售出这座视如生命的点将台。
“国破山河在,山河不在还有人。一块风水宝地,一个紫气泉眼,要是连一个孩子的命都救不回来,还留着它有什么用?!”
豪言壮语的背后,往往是一个人生命的消逝。他让出了点将台,也交付了自己的生命。自古忠爱难两全,一个是他一生的信念,一个是他一生的所爱,他只能舍了自己的生命,义无反顾地用刀刺向小林元哉,奋不顾身地扑向手持枪弹的东修治。当他中弹坠楼时,他应该轻松了,从此不用再苦苦守护点将台和明月,这担子太重,终于把他压垮了。他生时没辜负明月,死后对得起列祖。
他早已料到有这么一天会把生命交付出去,便早早把家产收拾妥当,在西贡置了产业,安顿好彩珠的下半生,免她衣食无忧。这男人真让人心疼,这一生最让他愧疚的事也许就是丢了女儿而不得寻。他是亏欠彩珠的,事事让着她,不跟她计较,即使对她转移财产心知肚明,也不愿道破,即使醉酒后,也要给她留面子。他护得了家人周全,却护不了自己安危。这样的男人不是真男人谁是真男人?事情来了不会躲,有了麻烦他来扛的真男人。
再见了,最后的王公。
(此是修改文,在之前的基础上,修改了几个词、几句话)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浮生若梦1:最后的王公》读后感_1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