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读后感3500字
《理想国》古希腊哲学先贤的智慧结晶——本书是苏格拉底讲道柏拉图记录——还是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讲道?这个问题不重要了。他们爷俩本身就是师徒关系,自家学说,苏格拉底一生忙于学问,忙于助产人的思想,忙于教书育人,忙于当警醒昏昏欲睡国家的牛牤,讲肯定是讲了不少,就是没有亲自写些什么留下。然后再加上亚里士多德,一门三杰,齐活,合称希腊三贤。
故事从苏格拉底的一次出游参加祭祀仪式并观看赛会开始。在游玩过程中碰见了友人克法洛斯的儿子玻勒马霍斯,被强邀至其家中做客,在富翁克法洛斯的家中他与一众友人论辩金钱财富、善恶、正义等……苏格拉底逻辑严谨慎密的从财富、善恶、道德、政治、教育、正义等等……方面逐步推理论证,最终推论演绎出一个最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完美理想城邦(理想国)。这逻辑辩证思维的能力,已经不是什么服不服问题的层次了,这就是不可思议、叹为观止啊!!
本书有一个贯穿全书的论点“正义”,书中论述的城邦(国家)正义的品质是:智慧、勇敢、节制;个人与之对应的品质则是:理智、激情、欲望。城邦(国家)是正义的;城邦(国家)的发展扩张也是正义的;君主政治或贵族政治,统治者接受过哲学家的全面教育和培养,就是善的、正义的;人们要各司其职才是正义的。
书中对于“理想国”论述
哲学确实是神物,唯有哲学家成为国王,才能认真严肃地追求智慧,才能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二为一;那些得此失彼、不能兼有的庸庸碌碌之徒,必须排除出去。他们对国家甚至对整个人类都将祸害无穷。
政治工作可是非常非常辛苦的,统治者更是辛苦中的辛苦,哲学家才不愿去干这些工作。但是,没办法啊!哲学家不去干这个工作,其他的任何人类都是干不好这个工作的,所以无论如何要请求哲学家们来当统治者,并歌颂、赞美认真工作的他们,为他们树立雕像。
人有三种品质,都是天生的,黄金品质的那些人就是最宝贵的统治者。白银品质的那些人就是辅助者或护卫者(军人)。铜和铁品质的那些人就是农民或是其他的技工劳动者。
男人和女人都可能会有同样的禀赋。所以分工不分男女,每个人都应该做天然适宜于自己禀赋的工作。专精于某一个行业。各司其职。
国家需要获得更加优秀的后裔,当年轻人在战争中证明他们英勇卫国功勋昭著的时候,不仅需要给予荣誉和奖励,并且还要给他们更多一些与妇女交媾的机会。
新生儿要是优秀者所生的孩子,他们就会被带到托儿所去,交给那些保姆去抚养。至于那些普通的孩子或是先天就有缺陷的孩子,他们就会将其秘密地处理,谁也不知道具体情况。
城邦(国家)里一切都是公有的,居民除己身之外别无其他东西,这使他们不会发生纠纷。因为人与人之间发生纠纷的主要原因就是财产、儿女以及亲属的私有。
一个安排得非常理想的国家里,妇女和儿童必须公有,全部的教育也公有。
阅读感悟
以上所摘录书中的这些对理想国论述的章句,看起来是不是很荒谬?看完是不是感觉不可思议?但是,把它们回入书中,其理论则是严丝合缝、滴水不漏。
本书内容确实当之无愧的可称为环环紧扣、逻辑慎密。这么长篇幅的对话论述,阅读起来确实让人产生枯燥感,可随便跳开那一段又会感觉若有所失,跳了几次都被成功拉回,这里首先所体会到的就是其强大的逻辑辩证推理思维,以及其付诸应用所体现出来的这个力量。不得不为哲学大家那强大慎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点赞。
再者深入探索发现,作者生活的时代是战争冲突不断的时期,这本书是苏格拉底被判死刑执行之后,柏拉图所写的一本苏格拉底与人对话辩论的书籍。书中对善恶、正义及多种不同政治的论辩反映出了当时几个主要政治势力的体制,以及当时整个大社会的政治环境与弊端。
书中所讲述的理想城邦(理想国)的种种理念,都是针对当时特定的历史大环境,以及希腊在民主政治体制治理下所形成的诸多弊端,为国家更好发展所提出的一套全方位的应对解决方案。
理想国这个国家政治构思从诞生之时起就注定要成为乌托邦,因为这可是非常不一般的治国安邦的策略,它首要的第一条就是将所有的统治者炒鱿鱼或者送去接受哲学家的再教育,这不是赤裸裸的解雇通知书吗你又不是老大,干嘛要听你的,别闹了啊……这就是一个哲学大家想要通过讲明道理,告诉统治者们,你们是有多么的愚蠢,然后希望所有的统治者全部都去接受再教育或是将统治权力交出。呵呵呵……你想这可能么,没有被统治者抓起来判个颠覆政权罪什么的把他弄死算是万幸了!这也可能是柏拉图要借用苏格拉底之口的原因吧。再者一个为特定历史时期定制的系统当时没能运用,时过境迁当然就会变得不合时宜啦。所以说其注定要成为乌托邦。不过书中论述所涉及广泛、深刻,富含启发意义。当之无愧的哲学经典名著,当然是值得阅读的书籍。
书中第6—9章对善恶、好坏的辩论尤为深刻全面;第33章洞穴囚室的故事则是寓意巨丰;第37—41章对四种不同政治体制的解体的论辩更是富有启发意义。最后还有一个,哈哈哈……来来来荷马先生你受委屈了,全书多处将你当反面典型,直到46—47章更是将你当主角批个体无完肤,哈哈……谁叫你是荷马哪!故事诗歌讲的那么好,影响那么大。艺术家本来就是要有些天马行空,哲学家要的则是理性吗!谁叫你影响大,不批你批谁,既然已经论证你是一无是处了,尾章干脆再造一个神域直接把《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故事中的一干人物全都轮回重生一遍,让他们全都重新做人。哈哈哈……阅完本书一遍对这几个章节留下的印象较深于其它。先列出存记。
理想国的理念现在读来虽然不现实,但是,本书所蕴藏的哲理喻意巨丰,恍如是一座隔世之满仓宝藏,读者随悟随取。古人之理虽睿智,也还需分辨是否适用于现世。弃其糟粕不合时宜之处,取其适用自身发展之智慧精华,活学活用独具特色。理不必非一不可,适宜才有生趣;鱼出水于陆地尚能生否,鲜矣,不能岂是陆之不足;兽离陆而潜于泽中尚能活焉,亦鲜有者,不能又岂是水之不善。是矣,知者取其适宜之所在,弃其不适之道理,而日益渐进,是谓,适者最珍、善取舍方能促其生机延绵。
来来来一起来感受感受先贤大哲的智慧之魅力。。。
《理想国》哲理佳句欣赏
有多少种类型的灵魂就能有多少种类型的政体。
美德就一种,邪恶却是无数。
一切能保存和有助益的是善,一切能毁灭和破坏的是恶。
如果说我缺少什么的话,不是缺少愿望,而是缺少能力——只有这一点可能妨碍我。但是,你会亲眼看到我的热忱。
一个哲学家要不是碰巧生活在一个合适国度里,是不可能有最大成就的,因为哲学家只有在一个合适的国家里,才能得到充分的成长。
你想想看,一个人不管是睡着还是醒着,他把类似的东西当成了事物的本身,那么他不就等于在梦中吗?
我们可以把真理和知识看做善,但却不能把它们看成就是善。因为善更为可敬。
那些已达到这一高度的人不愿意做所谓的琐碎俗事,他们的心灵渴望永远逗留在高处的真实所在。
比起对体力活动中的辛苦,灵魂对学习中的辛苦是更为可怕的,因为这种艰苦更贴近灵魂,为灵魂所专受,而不与肉体共受。
当人无数次地驳倒他人,又被他人无数次地驳倒之后,很快就会陷入对原来所坚持正确的一切强烈怀疑。
多数人对于不正义的行为加以指责,他们只是怕吃不正义的亏,而并非是怕做不正义的事。
大多数人认为正义是令人苦恼的。他们拼着命去干,只是为了它的名和利。至于正义本身,人们是厌恶的,是宁愿回避的。
极端的自由无论是在国家方面还是在个人方面,其结果只能变成极端的奴役,不可能变为别的什么。
快乐只是痛苦的停止,痛苦也只是快乐的停止。
我们一定不能像小孩子那样,因受了伤在啼哭中浪费时间,而不去训练自己的心灵养成习惯:尽快地设法治伤救死,以求消除痛苦。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理想国》读后感_3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