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关系》读后感1600字
蓝色,是自由的颜色。而李银河所做的,就是争取这样一种被制度和习俗剥夺过多的“人的自由”,无论这种自由,是关于性,亦或是其他。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和王小波轰轰烈烈谈恋爱的“文艺女青年”,到在学术圈被誉为观念前卫的性学家,再到网络时代在性别话题上饱受争议的公共知识分子,李银河经历了公众眼中一次又一次的身份转换。稍微年长一些的读者大概更熟悉的是作为王小波遗孀的李银河;性少数群体把李银河奉为英雄和“带给人间温暖与光明”的普罗米修斯;但在社会主流性观念和道德观念面前,李银河更是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性知识分子。公共领域对学者出身的李银河来说就像一个荒岛,她所习得的“常识”一直在“挑衅”性社会习俗和道德观念,而她就像个孤军奋战的斗士,被非议、被攻击,但仍然心平气和地守护着她的战地,期待社会性观念的进步,期待被更多人所理解。
1.性权利
注定是场被指手画脚的研究
李银河开启了中国学界把同性恋群体作为文化研究的先河,为之后很多中国同性恋群体争取权益开辟出了大量空间。在李银河等一些社会学家的推动下,社会对这个性少数群体的宽容度越来越高,同性恋在这个时代可以更骄傲地走进公众视野,至少是年轻人的视野。中国是一个过度性压抑的社会,“性”这件事在中国社会中以各种各样的姿态,承担着不同程度的污名。李银河一直没有停止为我们被制度和习俗剥夺过多的“性权利”疾呼,她经常引用自己的精神偶像福柯的观点,“多元人际关系模式是未来的趋势”,并感叹,“我们社会中的人际模式是多么可怜呐!”
中国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世俗礼记之邦,性习俗就像一个痼疾,它不止伤害着被无形剥夺性权利的人们,也一直伤害着这个性权利斗士。最令人难过的是,她难以得到那些她为之疾呼的人们的理解。多年来,李银河对此最沮丧也最激烈的一次在博文中的表达,也不过像一句抱怨,“好心被当成驴肝肺!”
2.公领域和私领域
呼唤包容性,坚守浪漫爱
很多人质疑,在与王小波的爱情故事里有着浪漫天性、专一而又深情的李银河,怎么会支持“一夜情”、“多边恋”呢?李银河的解释是,这是私领域和公领域的区别。
在八十年代,李银河和王小波是特别前卫的文艺青年,他们一起疯狂地看电影、读小说,环游欧洲。结婚后,王小波已经有了侄子和侄女,李银河也有了侄子侄女,两人商量着,“咱俩都不能给各自家里添新品种了,别生了”,“对,不生了”。就这样,他们选择了“丁克”——在那个年代前卫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生活方式。可惜,这样自由浪漫的生活只延续了二十年,王小波辞世后,李银河的一篇《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悼小波》,曾让无数读者声泪俱下。后来的十几年里,也经常能在李银河的博客中看到王小波的名字,不论生离死别,王小波早已是李银河漫长生命中的一部分了。
而当李银河近年来一再在博客上主张“卖淫非罪化”,当她公然为因参与“集体换偶事件”而获“聚众淫乱罪”的某副教授维权时,人们又追忆起了她和王小波被世人传诵的刻骨铭心的爱情。这让一些公众面对她对性自由的观念“痛心疾首”,甚至问出“李银河对得起王小波吗”这样的问题。李银河对这样的问题总是哭笑不得,她曾经回应说,“王小波如果活到现在,立场肯定和我一样,只不过他表达的方式会更幽默。”
混淆公领域和私领域,似乎是很多公众的逻辑。在公共领域内,李银河在种种性话题上“惊世骇俗”的发声,事实上只指向了两个字:权利。捍卫不同群体或个体做某件事的权利,推动一个更包容的、能接受多元关系与不同价值的社会,一直被李银河视为自己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责任。她认为自己有责任为不相干的人发声,为发不出声音的人发声。
但这一切的倡导,并不代表着她本人在私人空间里也是那样做的。事实上,李银河在私领域中,是个不折不扣的浪漫爱情坚守者。她一再在博客里赞颂“超凡脱俗的精神之爱”,她在博文中写“生命是多么短暂,我想让自由和美丽把它充满。”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两性关系》读后感_1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