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荡两千年》读后感900字
看完这本书,对中国几千年的经济发展史有了一个大概而直观的了解。印象最深是作者对于几个问题的总结和思考:
- 虽然中国主流的社会形态以统一为主,但历史大势分分合合,中央集权和藩地分权之间的斗争从未停止。中央集权表现在经济形态上有其优越的一面,比如能集一国之力快速而高效地聚集财富,但也容易伤害民间自由经济。对于中国的封建君主而言,经济是为了政治服务的,所以大多数强势的君王都喜欢中央集权喜欢国营制度。汉武帝时期对桑弘羊的器重正是因为桑弘羊的国营政策能快速充盈国库使帝国有充足的攻打匈奴的资本,就算是遭遇其它人的强烈反对,汉武帝也会一力支持。汉武帝死后,反对派马上开始了对桑弘羊的批判,在历史上留下了一场著名的辩论,虽然桑弘羊最终被赐死,但是他留下的疑问“当国家政权需要大量资金又不能加赋于民时,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却无人能够解答,后世由此留下了“乱世思弘羊”的说法。
- 中国传统重农轻商,直到明朝中后期商人的地位才有所提升,不过中国的封建君王从来没有像西方的君王一样要受到权利的制约,就导致了中国的官与商之间先天缺乏平等的契约精神,无论一个商人积累了多大的财富,只要官府一声令下,也就瞬间落入困顿。因此,中国的商人必须要和官场保持亲密的关系,不是积极寻求官的庇佑,就是努力把家族子弟培养成各种官,以寻求财富的稳定。只是依靠这样的关系说到底还是非常脆弱,“得也忽焉,失也忽焉”,最终都难逃没落的命运,书中提到的那些留存史书的巨商富贾们,几乎无一例外。
- 中国曾经在两千多年的岁月里都是世界经济中心,繁华风貌为世界赞叹,却在北宋末年以后转入暗淡,特别是明朝以后,这个伟大的帝国悄然转身,选择了一个罔顾世界巨变的背影,选择了一条任性闭关锁国的道路。在此后的400年间,除了郑和下西洋留下的一抹夕阳美景,再无可述之处。到了清朝,虽然广东十三行因唯一通商口岸之优势盛起一时,却也因鸦片贸易将这个帝国推进了深渊。所以,闭关锁国只会加速一个国家的衰亡,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拥抱这个世界,要以学习的姿态去跟随这个世界,同时还要有能力告诉这个世界——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浩荡两千年》读后感_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