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让孩子心悦诚服》读后感_4000字

《让孩子心悦诚服》读后感4000字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我们怎么看怎么觉得他可爱,整天爱不释手,恨不得把他揉到自己的身体里;随着他慢慢长大,各种冲突不断涌现,考验着我们家长脆弱的神经。

孩子小的时候,每天到点我们就哄他上床睡觉,可他每天都要折腾,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尿尿,一会儿又要讲个故事,就是不肯睡觉。要是你想自己睡一会儿,他就坐到你脸上,骑在你肚子上,也不让你睡,最后忍无可忍,只好打一顿,不打一顿他是不会安心睡觉的。

等孩子上了学,开始每天辅导孩子做作业。放学之后,明明作业很多,他却东逛逛西瞧瞧,一会儿喝水,一会儿吃东西,磨磨蹭蹭地就是不肯写作业,你催他,他就说:“很简单,一会儿就写完了。”等到快要睡觉了,他却说还有好几样没写呢,当妈的忍不住大吼:“早就让你写,你不写,这都几点了?”“你不是说简单吗?为什么都不会?”

从孩子会走会跳开始,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这样大大小小的冲突,如果处理不当,我们的幸福感就都消耗在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变得心力交瘁,更有甚者,还酿成了各种悲剧,经常看到父母因为辅导作业被气进医院、孩子因为作业被父母失手打死打伤的新闻,让人扼腕叹息。

很多家长表示教育理论没学一万,也学一千了,可是都不管用啊!同一件事,一千个孩子有一千种不同的反应,这又不是做数学题,只要学会套公式就可以!在这里,我要给大家推荐杨杰老师的《让孩子心悦诚服——亲子沟通的技巧和训练》,这是一本完全可以放在你的床头案边供你随时翻看的工具书,全书共五章五十篇文章,收集了杨杰老师跟踪过的47个超难案例,虽然是个案,但杨杰老师在文章里详细地介绍了每个案例从找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思考过程,而这个思考过程正是我们急需的。

杨杰老师是一名亲子教育独立咨询师,从不批量化生产教育对策,十几年来,她一直奋战在教育第一线,仅棘手个案就解决了100个,如今,杨杰老师的一对一咨询预约已经排到一年之后了。

《让孩子心悦诚服》精选了杨杰老师的五十篇咨询笔记,共描述了四十七个具体的教育孩子的经典场景,每个场景都是一个冲突现场,杨杰老师抽丝剥茧般找到问题根源所在,并给出了解决方案,我相信每个家长读完之后都会顺着杨杰老师的思路找出解决自家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失望地想“问题虽然一样,但我家孩子跟这个孩子不一样”。

下面,我就从产生冲突的原因、解决冲突的前提、解决冲突的小技巧三个方面介绍《让孩子心悦诚服》。

一、产生冲突的原因

1.家长看不到孩子的需求

之所以会产生冲突,原因之一就是双方的需求不一样,或者说是因为双方对同一件事的期望值不一样,就拿做作业这件事来说,我们家长希望孩子又快又好地独立完成作业,而孩子希望不管他完成作业是否快速,我们都不要批评他,让他能在一个平和的氛围内写作业,同时还要给他适当的帮助。

需求不同,我们家长又只看到自己的需求,看不到孩子的需求,自然就导致冲突的产生。而我们之所以看不到孩子的需求,跟我们的童年经历有关。

一个人童年的心理需求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他就会像个孩子一样,对别人有各种期待,渴望对方主动满足自己。一旦对方没有达到自己的期待,就会有挫败感,并且心生埋怨。这种期待特别容易指向孩子,如果自己不是一个内心富足的人,往往无法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于是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会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2.家长一心想要改变孩子

马上就要到十点了,小明还在慢吞吞地写作业,妈妈气得不停数落“早干什么去了?到现在都没写完?”“快点写,别磨蹭!”在妈妈的催促声中,小明写得更慢了,开始跟妈妈争吵!导致本该十点半就能完成的作业拖到了十一点。

遇到冲突,一般有两个解决办法,一是改变对方,通过对方的改变满足我们的需求,二是调整自己,通过改变自己的想法,接受对方的行为。在上面冲突里,妈妈原本可以接受孩子十点还没写完作业的事实,可她选择了两败俱伤的解决方案——试图改变孩子,这就造成了双方的冲突。

二、解决冲突的前提

1.无条件接纳孩子

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师或咨询师要毫无保留地接受来访者,要给予来访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而我们要想与孩子和谐相处,前提就是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孩子,也就是无条件接纳孩子,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我们都习惯性地从成人角度去看问题、解决问题,无条件接纳孩子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去琢磨他为什么这么做?去发现微小举动反应出的孩子的优点和进步之处。当我们从内心深处接纳了孩子,就会通过我们的语言和动作表达出来,孩子会因此产生被认同、被欣赏的感觉,这就成就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可能你会问,孩子一点儿进步都没有,我也要无条件接纳他吗?答案是肯定的,没有进步那就肯定他做的对的地方,然后慢慢引导他进步,但实际上,孩子的闪光点隐藏在各种你看着不尽如人意的行为里,比如说孩子总是迟到,但他总有比头天起得早的时候,或者总有行动稍微麻利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个闪光点来肯定孩子、激励孩子。

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强化”,给孩子的努力进行正向的反馈,他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重复好的行为,不断地重复,就会不断地进步。

2.不给孩子贴标签

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似乎更容易产生怒火,孩子做错事后,我们的容忍度更低,在我们心里,总是不由自主地给孩子贴上一个又一个标签,一旦有冲突发生,我们就直接认定孩子的动机,却看不到孩子的发光点,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发火。

明明已经11岁了,但还是很依赖妈妈,至今没有和妈妈分房睡。前不久,妈妈提出让他自己睡觉,他马上跟妈妈提了条件:和妈妈睡两个晚上,然后再独自睡一周,以此循环。妈妈听了火冒三丈,她认为明明太黏人,太懦弱,这么大的男孩子了,还整天黏在妈妈身边,坚决不答应孩子的要求,母子二人因此争吵不休,问题没解决,又增添了更多的烦恼。

在这个例子里,妈妈就犯了“贴标签”的错误,她一开始就认定明明太懦弱,所有指责都是建立在这个假设之上,却丝毫注意不到孩子提出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如果按照孩子的方案解决,结局显而易见。

那怎样能避免“贴标签”呢?心理学家凯蒂给出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每当我们认定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问自己这四个问题:

这是真的吗?

我能百分之百确定这是真的吗?

当我相信这个判断时,我有什么反应?

没有这个念头,我会怎样呢?

其实,这也是怎么选择看事情的角度的问题,有了凯蒂四问,就好比有了一个称职的法官,在判断孩子行为之前,先追问自己,别让负面情绪肆意蔓延,毁掉我们内心的安宁和脆弱的亲子关系。

三、解决冲突的小技巧

1.控制情绪的小技巧

如果能把情绪问题剥离出去,就事论事地解决家庭教育问题,亲子沟通其实非常简单。

杨杰老师在书里面指出:控制情绪的第一步是克制情绪,但克制情绪不是我们的目的,只堵不疏,终有爆发的那一天,所以我们还有最重要的一步要做:处理情绪。

在冲突刚产生的时候,家长回避几分钟,这几分钟就是用来克制情绪的,在这几分钟里,我们要冷静下来,还要思考对策,事已至此,我们该怎么办?孩子会有怎样的反应?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这个过程就是处理情绪的过程,不妨用笔记录下来,我们想的时候天马行空,写下来就变得条理清晰,更容易找到最佳方案。往往你写完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就出来了。

人非圣贤,万一哪天控制不住要发火呢?那就记住三个原则:“干净地争吵”,绝对不翻旧账、不攻击孩子。杨杰老师还给出了一个万能话术:“我看到……我感到……我希望……”每句话都用“我”开头,而不是用“你”开头,这样能少一点指责的意味,让沟通更顺畅。

2.做个听话的父母

我们觉得孩子很难沟通,根本上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不知道他们要什么,但理解孩子其实并不难,只要我们做个“认真听话,认真说话”的家长。

很多时候,我们和孩子都不在一个频道上,孩子玩得正高兴,我们在一边不停地提醒他这里不能玩,那里有危险,但孩子充耳不闻,重复得多了,我们就忍不住提高嗓门,沟通变成争吵。

孩子想跟我们说一件事,我们却忙于手中的事情,也许是正事,也许就是单纯地玩手机,对他敷衍了事,最终孩子哭闹不止,我们才肯正视他提出的问题。

久而久之,这就成了亲子沟通的方式,妈妈觉得我不吼他不听,孩子觉得我不哭妈妈不理我,沟通陷入困境。

该怎么办呢?我们不妨把孩子看成领导。想想,我们面对领导的时候是什么样的?领导说话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洗耳恭听,认真回应?给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是不是要提前打腹稿,字斟句酌?我们总是轻视孩子,可实际上,孩子比领导要重要多了!

教育其实没有那么复杂,我们不妨回归简单,回归常识。亲子关系虽然有些特殊,但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因此要遵循人际关系的基本规则——说话认真,听话认真。

读完这本《让孩子心悦诚服》,我们就会发现,与孩子沟通并没那么难,关键看我们是舍得孩子,还是舍得思考。如果我们不思考,那看再多的书,学会再多的技巧也没用,同一件事,一千个孩子有一千种反应,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让孩子心悦诚服》读后感_4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