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2:黑暗森林》读后感1900字
《三体2》毁灭你,与你有何相干?
在我看来,历史即使再神秘莫测,但她是发生过的,透过历史的细枝末节我们总能发现少许,但未来却是最难以想象的,在于,其未知。
哪怕一个人的脑洞再大,在写未来的时候都会抱着一股怀疑的状态,一方面构建自己想象中的世界,一方面又在否定着自己,在复杂与矛盾之间纠结,很容易就会迷失在自己构建的世界里。
刚刚看完刘慈欣老师“地球往事”系列的第二部《黑暗森林》,久久不能平静。
作为一个文科生,对于书中所写的关于物理、关于天文等等的知识,我是一点也不懂的,字我都认识,但放到一起,我就不认识了,但哪怕是这样,也完全没有消耗掉读这本书的热情。
相较于第一部,《黑暗森林》的故事更为有趣,在第一部的基础上,罗辑的经历更是引人入胜,看完这本书,只觉得世界都不再是想象的那样了,偌大的宇宙充满了重重杀机,恍如黑暗中的森林。
刘慈欣在第一部的后记中说,
“我认为零道德的宇宙完全可能存在,有道德的人类文明如何在这样一个宇宙中生存?这就是我写‘地球往事’的初衷。”
同时,指出《黑暗森林》名字的由来,“城市就是森林,每一个男人都是猎手,每一个女人都是陷阱。”
换言之,这句话虽形容的是城市、男人、女人之间的关系,但在三体中,难道不是象征着宇宙、地球、其他文明之间的关系吗?黑暗森林不就是那个缥缈的、无边际的宇宙吗?
正如三体文明在《黑暗森林》中一直在追杀罗辑一样,正是因为他在叶文洁的指引下发现了宇宙社会学,这样一个听起来就十分不真实,但却足以令三体人感到恐怖的东西吗?
“第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第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
这是从宇宙文明中所找到的两条公理,由此所建立的模型形成一个没有终点的猜疑链,也导致了这本书中所有冲突的发生。
在宇宙文明当中,善与恶之间的界限很简单,善意就是不主动攻击和消灭其他文明,恶意则相反。
偌大的宇宙中,两个文明之间存在三种情况,一互相不知道对方的存在,二为互相知道对方的存在,三为一方知道,另一方不知道。
以第二种情况为例,两个文明相互知道彼此的存在,但不知道对方的善恶,互相猜测对方的善恶而形成猜疑链,由于太空中交流的困难程度导致本来很容易解决的猜疑链无限制的延伸,黑暗的战役随之发生。
所以,不管双方是善意文明,还是恶意文明,所导致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也都会在猜疑链中变成同一种东西,即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毁灭对方。
有点像“宁可错杀三千,也不放过一个。”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和他一样潜行的猎人,不管是天使还是魔鬼,不管是娇嫩的婴儿还是步履蹒跚的老人,也不管是天仙般的少女还是天使般的男孩,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里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这就是对费米悖论的解释。”
这段描述将近于刘慈欣老师借罗辑的口说出的他对零道德宇宙的设想,而《黑暗森林》可以说就是零道德宇宙的现实版。
而故事的发生则是源于地球对宇宙法则的未知,奋力大喊,告诉其他文明自己在这里,即意味着自求毁灭。
虽说是零道德宇宙,但在地球上却也是存在的,譬如章北海的抉择。
《黑暗森林》的科学内涵,我作为一个外行人实在是不好评价,但其中的技术支撑已经令人惊叹,除此之外,让我更为关注的是他在人文科学领域的探索,这是真的震撼了我,本以为只是一本科幻小说,抱着了解的兴趣来看,却没有想到仅仅看完第二部就被刘慈欣老师所设想出来的社会科学图景给震撼了。
这的确是一本科幻小说,但是我个人以为,其对人性的探索才是最大的主题。
零道德宇宙,能不能说是对社会生活中零道德的假设,设想一下,现实世界里是不是真的存在着一个没有道德约束的地方。
就比如俗话说的“穷山恶水出刁民”,在没有道德感化的地方,人会不会没有人性,只是行尸走肉地活着?
如同在黑暗森里里潜行,随时准备起屠刀杀死对方,以保护自己?
他人即地狱,是否真的存在?
那么如果一个有道德感的人,行走在零道德的地域内,又该如何自处?
我,不知道,也无从设想。
但我钦佩与刘慈欣老师的勇气,这种怀疑一切,打破一切,再重重迷雾中构建起一切,在迷茫中探寻真相的勇气。
看完《黑暗森林》,我是真的希望这本书可以搬上大荧幕,让刘慈欣老师的科幻作品走向世界,让我国的优秀科幻作品走向世界,但是吧,我又不希望真的拍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三体2:黑暗森林》读后感_1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