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有趣的经济学故事》读后感4500字
《世界上最有趣的经济学故事》读书笔记17-12-11
一、经济学概念
1.GDP:国内生产总值。GDP=CA+I+CB+X
2.CIP: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CIP>3%成为通货膨胀,CPI>5%成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3.基尼系数:国际上用来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其比例在10到1之间。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贫富差距越大。<0.2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相对合理;0.4-0.5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4.购买力:购买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总额。
5.通货膨胀
6.银根紧缩:银根指的是市场上货币周转流通的情况。紧缩银根就是市场需要货币少而实际流通于市场的货币量过大,国家采取一些列措施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的措施。一般来说有如下对策:第一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第二是提高央行基准利率;第三是调高再贴现率;第四是卖出国债或外汇。
7.两极分化
8.恩格尔系数:衡量一个国家居民生活水平的标准,它是指食物在整个消费中的比例。
二、经济学名词——商品、经纪人、柠檬市场、供需法则,比较优势,机会成本,成本效益,汇率
柠檬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产品卖方对产品买方拥有更多的信息,在这样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低质量的商品会不断驱逐高质量产品。
供需法则:在一般情况下,需求与价格成反比,价格越高,需求量约小,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
三、经济学现象
1.习惯经济
2.固定成本:牛奶可乐经济学
3.边际成本
4.沉没成本
5.市场失灵
6.美女经济:围绕美女资源进行的财富创造和分配的经济活动,美女经济就是“眼球经济”,因为美女吸引的就是人们的注意力。
7.冲动性消费:女性荷尔蒙会影响消费。(一个月总有那么几天……)
四、日常博弈
1.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的主旨是,囚徒们虽然彼此合作,坚不吐实,可为全体带来最佳利益。但在咨询不明的情况下,因为出卖同伙可为自己带来利益,也因为同伙把自己找出来可为他带来利益,因此彼此出卖虽为违反最佳共同利益,反而是自己的最大利益所在。
2.智猪博弈
猪圈里有大小两头猪,它们在同一个食槽里进食。为了保持饲料的新鲜,在远离猪食槽的另一边有一个踏板,每按动一次踏板,投食口就会落下10个单位的食物在食槽里。
这样的设计,致使大猪和小猪,只要其中一个去踩踏板,那么另外一只就有机会抢先吃完食槽里落下的2个单位食物。如此,在大猪和小猪每次进食前,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
如果每次进食前,大猪先到食槽边,则大小猪吃到的食物比是9:1;如果大小猪同时到食槽边,则它们吃到食物的比是7:3;如果小猪先到食槽边,则大小猪吃到食物的比例是6:4。这样就出现了不管是哪只猪前去踩踏板,最终都是小猪占据优势的情况。
于是,小猪更愿意选择舒服的在食槽边等待食物落出,而大猪只能不知疲倦的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我们看到的大猪和小猪进食的故事,实际是学者们通过假设论证的智猪博弈的模型。而这个博弈的结果,被经济学家们用来解释一系列社会经济学现象。下面我们可以对这个模型做个具体的分析。
智猪博弈。实际上,小猪选择等待,让大猪去踩踏板的原因我们可以这样解释:
如果在大猪选择行动时,小猪也选择行动,则小猪可得到1个单位的纯收益,即吃到3个单位食品的同时也要耗费2个单位成本;而小猪选择等待,则可获得4个单位的纯收益,等待优于行动。
如果大猪选择等待,小猪选择行动,则小猪的纯收益为-1个单位,收入将不抵成本;而小猪也同样选择等待,则小猪的成本为零,收益也为零。
智猪博弈中,无论怎样选择,占便宜的总是小猪,而疲于奔命却很吃亏的总是大猪。这样看似有失公允的情况,用经济学的视角看待,则可理解为:谁占有更多资源,谁就必须承担更多义务。
3.重复博弈
重复博弈是一种特殊的博弈,在博弈中,结构相同的博弈重复多次,甚至无限次。其中,每次博弈称为“阶段博弈”。在每个阶段博弈中,参与人可能同时行动,也可能不行动。因为其他参与人过去行动的历史是可以观测的,因此在重复博弈中,每个参与者可以使自己在每一个截断选择的策略依赖于其他参与人过去的行为。
4.枪手博弈
有三个不共戴天的枪手某天在街头遭遇,三人同时拔枪开火,假设枪手甲的命中率为90%,枪手乙的命中率为60%,枪手丙的命中率为40%,三人都是非常理性的人。那么,在第一阵枪响之后,谁活下来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回答这样的问题前需要好生思量。通常,人们都会认为甲的枪法好,活下来的可能性会大一些。但经过一番紧密的推理,却是枪法最差的丙活下来的机会最大。
一场激烈的枪战,枪手甲一定会对枪手乙先开枪,因为乙对甲的威胁要比丙对甲威胁大得多。甲应该首先干掉乙,这是甲的策略。
同理,枪手乙的最佳策略是先朝甲开枪。一旦甲被干掉,则乙和丙进行对决,乙的获胜率会提高很多。
枪手丙的最佳策略也是先向甲开枪,乙的枪法比甲要差一些,先把甲干掉再对抗乙,丙的存活率要更大一些。
通过概率统计三个枪手在作出抉择后的存活率,枪法最差的丙的存活率最大,而另外两人的存活概率远远低于丙。
由此可见,在关系复杂的多人博弈中,一位参与者最后能否胜出,不仅仅取决于自身的实力,更重要的是各方实力的对比关系以及各方的策略。
5.谈判博弈
假设桌子上有一块蛋糕,甲和乙都很想马上吃到蛋糕,但两个人在蛋糕的分配方式上展开了争吵。而在他们争吵的过程中,蛋糕一直在不停融化。假设每经历一轮谈判,蛋糕就会缩小同样大小。这时,讨价还价的第一轮由甲提出分蛋糕的方法,乙接受则谈判成功,若乙不接受则进入第二轮谈判。第二轮由乙提出分蛋糕的方法,甲接受则成功,不接受则蛋糕完全融化。
在这个过程中,甲刚开始提出的方法非常重要。如果甲所提出的方法乙不能接受的话,蛋糕就会融化一半,即使第二轮谈判成功了,也有可能不如第一轮的收益大。因此,经过仔细考虑,明智的甲决定在第一阶段的初始方法中,选择一定不会超过二分之一蛋糕的方法,而同样明智的乙也会同意甲的要求。
日常的经济生活中,讨价还价的问题不光出现在日常的商品买卖中,即使在国际贸易乃至重大政治谈判中都一样有所体现。而分蛋糕的故事在众多领域都有很广泛的应用,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商界、国际政坛,有关各方经常需要讨价还价或者评判总收益如何分配,这个总收益其实就是一块大“蛋糕”。
6.策略欺骗
策略欺骗的基础,当博弈的参与者对自身和对方的优势、劣势都了如指掌之后,往往会想方设法地对自己掌握的信息加以利用,并把弱点作为突破对方防线的重点。如此,策略欺骗的基础形成。
在现实博弈中,参与者往往会利用自己所了解的对方的优势和劣势,从对方的弱点入手进行攻克。其基本策略是先随机出招,维持一个平局,同时尽量从对方的行动中寻找规律,当捕捉到这种规律时就利用它。但是如果博弈双方都采用这种保守策略,博弈将永远维持在平衡状态,一场真正的斗智,必须有一方首先出击,从而诱使对手也走出自己堡垒。一个善用策略行动的人,在必要的自知之明外,还要有出其不意、掩其不备的把对方诱入局中的能力。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够合理地将策略用得恰到好处,那么,许多让我们头疼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7.威胁与可信度
威胁,在博弈论中,指的是对不肯合作的人进行惩罚的一种回应规则。而这种威胁,既有强迫性的,也有恐吓性的,二者程度不同。一般而言,威胁都是在策略选择之前作出的,因此在受到对方的威胁时,首先必须考虑其可信度问题。
在实际决策中,如果想达到通过威胁来影响对方行动的效果,我们就必须保证让自己的威胁不超过必要范围。所谓,“过犹不及”,博弈中,一个大小恰当的威胁可以大到足以奏效,小到足以令人信服。如果威胁控制的不恰当,让对手难以相信,自己又不能说到做到,那最终也达不到威胁的效果。
在启动一次威胁策略时,威胁的参与者首先应考虑的就是所发出的威胁是否具有足够的吓阻对方或强迫对方的效用。与此同时,当选择了威胁策略时,威胁的发出时必须在非凡智慧的协助下,将威胁的程度控制得恰到好处。否则,不恰当的威胁,会对整体博弈产生不良后果。
巧用威胁策略可以帮我们解决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我们走进女高音歌唱家玛·迪梅普莱的园林,看看她是怎样应用威胁策略,让自己摆脱困扰的。
8. 正和博弈
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利益增加,而另一方利益不受损害,因而整个社会的利益有所增加。
五、消费经济学
炫耀性消费(拿破仑用铝);捆绑销售(三笑毛巾牙刷牙膏);顾客满意度(胡雪岩);商品稀缺;交易费用;消费从众(爆款经济);消费欲望与需求
六、财税经济学
财政赤字;税率;所得税;利息与利率;拉弗曲线;货币政策;社会保障;
拉弗曲线:
拉弗曲线的主要含义是:当税率为零时,税收自然也为零;而当税率上升时,税收也随之上升;当税率增至某一点时,税收达到最高额,这个点就是最佳税率。当税率超过这个最佳税率点之后,税收不单不增,反而开始下降。因为当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税基减小,从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针对这一情况,拉弗在数轴中用一条曲线来描绘税收与税率之间关系。这条曲线就被叫做“拉弗曲线”。而这条曲线的目的,是为了提醒政府,适时降低税率能够刺激生产,税收总额反倒会因为税率的降低而增加。
关于拉弗曲线,我们先来看看人们惯常的理解。通常,人们都认为税率越高,对于相同数量的税基来说,能征收到的税收就越多。例如,对一个有着100元收入的人征税,100元则是税基,如果税率为5%,国家即可从中收取5元的税收;如果税率为10%,则国家可得到10元税收,同原来比较,国库中就多了5元钱。
七、信息经济学
八、投资经济学
日常理财的内容:
证券投资、不动产投资、子女教育、保险
九、职场经济学
劳动力市场、效率工资、效率与公平、二八法则、木桶理论、代理理论、马太效应
十、管理经济学
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合作兼并;产品的生命周期;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垄断与反垄断;破窗效应;激励制度;经营权和所有权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阿罗不可能性定理说明,依靠简单多数的投票原则,要在各种个人偏好中选择出一个共同一致的顺序,是不可能的。这样,一个合理的公共产品决定只能来自于一个可以胜任的公共权力机关,要想借助于投票过程来达到协调一致的集体选择结果,一般是不可能的。
十一、婚恋经济学
1.为什么癞蛤蟆总能吃天鹅肉——先动优势
2.女博士成为灭绝师太——边际效益
3.校园爱情失败的背后——不完全竞争市场
4.远距离的恋爱(异地恋)——交易成本
5.为什么有时候第三章会让婚姻更甜蜜——鲇鱼效应
6.门当户对的婚姻——理性选择
7.找一个我爱的人还是爱我的人——消费者剩余
8.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逆向选择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世界上最有趣的经济学故事》读后感_4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