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行为学2》读后感1100字
这本书是此系列的第二本,延续了第一本的风格。字里行间中,可以读出作者的幽默和真诚。翻译为《怪诞行为学》,其实可以理解为用行为经济学的视角去解释与普通经济学相矛盾的现象。普通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理性人。理性人的决策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但实际决策中,行为,心里和社会的影响远大于理智的参与。为此,作者通过一个个精心巧妙的实验策划,一步步揭示出了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偏见,这些偏见如何影响我们,然后又如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作决策。
1。 奖金越多越好吗? 答案是,奖金数量与员工的努力程度不是正相关的,而是呈“倒U型”关系:达到一定水平后,奖金不但不会激励反而会抑制人的积极。所以少量、多次的奖金发放办法,才是收益最大的做法。
2。钱多就一定能提供最大化的激励吗? 不完全 是。给工作赋予意义--- 不仅仅通过愿景规划,而且要让雇员有成就感,确信只要做好工作就会得到肯定。这些都将对雇员的满足感和生产率产生巨大的影响。
3。 宜家效应:为什么我们会高估自己的劳动成果? 那是因为制作某一物品时投入自己的金钱和劳动从而对它更加喜爱。总的来说, 我们对某一事物付出的努力不仅给它带来改变,也改变了自己对它的评价。付出越多,产生的爱恋越深。我们对自己的作品估价过高,这一偏见深入骨髓,误以为别人也和我们的看法相同。当然如果付出巨大的努力仍然没有获得成功,我们就不会感到过多依恋。
4。为什么 “我的主意比你的好”? 这是因为一旦我们认为自己制造了某一事物,就会强烈地感到自己已经拥有了它—我们就开始对“我们”创意的有用性和重要性作出过高的评价。自己的孩子总是比别人家的好,同理。
5。 感情的偏好:为什么我们选择帮助某个人,却漠视许多人的痛苦?斯大林说过 一个人的死亡是个悲剧,但是100万人的死亡不过是个统计数字。” 这背后折射出的就是被社会科学家称做“可识别受害者效应”的本质: 我们一旦看到一张面孔、一幅照片、一个人的具体情况,我们感同身受,随之而来的就是行动—捐款。但是,如果信息没有具体到个人细节,我们就不会有很强烈的同情心,结果就很难采取行动。好的捐款广告最好从密切感,生动感和杯水车薪效应入手。
6。 自我羊群效应和情绪层叠。说的是短期情绪如何影响长期行为。情绪可以很快消失,但情绪中的决定却会长久影响未来。因为我们都是自我羊群效应的动物,会把过去的决定当未来的向导。因而,我们一旦感情用事,就会作出短期决定,而它却会改变我们很多的长期决定。情绪层叠的可怕之处在于我们还往往不自知。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怪诞行为学2》读后感_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