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历史(2018全新详注修订本)》读后感_1300字

《历史(2018全新详注修订本)》读后感1300字

《中外史书的比较》

看希罗多德的《历史》,有很多感想。

1.《历史》成书于公元450年前后,是西方的第一部史书,比《春秋》成书的时间略晚一点,但都属于同时代的史书。虽然《尚书》记载的历史更早,包括了武王伐纣时的讲话,但《尚书》记录的是一些早期文档,不是完整的历史记载,因此。《历史》是西方的第一部史书,《春秋》是中国的第一部史书。两部史书完全可对照着读。

2.对照下来,有几个差异是我比较感兴趣。

3.《春秋》是史官写的,《历史》是个人写的。官方修史与个人修史,恐怕是中西方最大的区别之一。官方修史的结果是舆论一律,都按官方定的调子来,造成了思想禁锢。为尊者讳。个人修史的结果是各抒自见,各有千秋,同一件事各做各的解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结果使人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历史研究”全然不关心,既使关心着也会有很强的独立辨别能力,不会像国人那样,到现在还那么无知,看到一些所谓的“真相”就大惊小怪,自以为这些小\真相”就能颠覆一个大时代。

4.《春秋》从头到尾记载的都是军国大事,完全是一部君王史。《历史》不仅记载了那时的军国大事,还包括了更多的民俗,民事,地理等。因此,中国的历史一从《春秋》直到《二十五史》,都是以兴亡存替为钢的“点一线”史,而西方的历史则是一部“全景史”。所以,我们的历史是一部资治通鉴一司马光的这个书名准确描述了中国人写史的目的一帮助国君治理天下。西方的历史可让我们全方位地了解社会的变迁,这样的历史更有研究价值。

5.官方修史在史料的取舍有个倾向:首先是为当今服务,其次是为“天子”服务。如果贬抑该皇帝对当今有利就贬抑之,如果无所谓就尽可能捡好的说。比如成吉思汗,中国、蒙古、西方史书上有3个形象。中国的史书是“天纵英明”、“宽厚仁慈”。西方的史书是“魔鬼”。蒙古的史书是英雄,既有豁达宽厚的一面,也有残暴的一面。西方人把成吉思汗描述成魔鬼,是因为他们吃够了苦头。中国人把他描述成\天纵英明”、“宽厚仁慈”,是因为他曾是我们的统治者一“天子”,在与当今无碍的前提下,尽可能维护皇帝的形象。而蒙古人写出他的两面,是因为成吉思汗的种种残暴在他们眼里算不了什么,那都是英雄行为。不过,要说伪造历史,倒不见得。中国人、西方人,都没有伪造历史,只是选取的不同的侧面,舍弃了不同侧面,而已。

6.中国人更像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信奉“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以江山社稷划线。而西方人似乎更喜欢追究其间的因果关系,除了成败得失,还喜欢辩别这件事究竟是谁的错,是谁挑起的。同时也比较注重保留两种不同的看法。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早在2500年前就已基本奠定。但文化不是人为的,而是诸多条件影响下的产物。在《历史》中,希罗多德借梭伦的话说,“没有一个国家能在自己的版图中取得一切所需,每个国家都拥有某种东西,却又缺少另一些东西。”或许,就因为此,在西方几千年的历史中,取得王位不等于取得一切,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关注,需要对付,否则,取得王位也是白搭,这是西方人比我们眼界更开阔的原因。而在中国。“天朝本不需要别国东西”,巩固了王位,就万事大吉了。所以中国的史书,也变成单纯的资治通鉴。中外史书比较。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历史(2018全新详注修订本)》读后感_13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