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剑来》读后感_1600字

《剑来》读后感1600字

转来源:知乎

现在差不多到200w字了,可以很负责的说,总管在《剑来》这本书已经做到了20年网文、30年武侠小说所从未尝试过的事,是我所知把武侠仙侠的“肉体毁灭式胜利”,彻底上升到“哲学观念毁灭式胜利”程度的作者。使仙侠小说的核心从“打架”决定论,转到了“讲道理”定胜负之上,并真正以小说文字的形式得以体现。

单从这点来说,虽然《剑来》不是总管封神之作,但(或许?有望?可能?)会达到名留青史的高度。甚至于在武侠仙侠小说中,其突破性和开创性要大大超过《英雄志》。

《剑来》的主角光环非常明显,但不管主角多么无敌和不死,逻辑上和观感上都是不突兀。究其原因,是很多读者一开始都很难意识到,主角陈十一的挑战,就不是武功、技能上的,而是哲学思想层面上的。是来自文中世界最高层次的“大道之争”,而这个大道之争被总管很好的具现化于文字之中,也就是孟子和荀子的“三四之争”,齐静春和儒道两教的“心学立派之战”。尤其是后者,可以说你不去了解“心学”的简单历史,不去代入王阳明的人物,以及明清被打压的经过,是看不懂《剑来》设置的剧情点和核心冲突。“心学”与理学的根本冲突,面对周程朱陆的求存,被张居正以“事功”形式的打压,与道教思想的长期对抗,在文中都能找到对应的点。如果单纯的把这本书当作热血武侠、升级仙侠,有可读性,也就完全忽略且辜负了总管在创作故事架构时,想法中的真正的恢弘大气。

回过头来,用“心学”的核心观点,齐静春所说“不要对世界失望”,便是在行动上的基本点。再看陈十一,为人处世都是完美的“心学”实践雏形,不是肤浅解读的“赤子之心”,而是心学四句教里的“无善无恶心”之体,并拥有“知善知恶”的良知,其成长经历思考的过程更是无时不再体现“知行合一”,所面临的“最凶险的时刻”,包括藕花福地老道人的考验,都是其他学说教派对其认知层面上,对“知行合一”的怀疑和驳斥。所以本书所有伏笔中的对抗都是,从思想上使陈十一偏离“心学”观点,来表现出仙侠世界里真正的“大道之争”应该是什么样子。如此解读就可以明白,作者行为逻辑里,为什么齐静春面临的是“必死之局”,为什么作为李斯和张居正形象带入的崔巉在气度和格局上远不如齐静春,为什么陈十一不作荀子的关门徒弟,为什么儒道两家会不断打压,又不断的认可并给予帮助。也会明白,作者借主角的成长,在表达的其实是中国哲学里的“第四派”崛起。

——————

补充一下,你们好些评论都没有看清楚这本书真正绝妙的地方。总管不是以传统思想入故事,而是把传统思想以形而下的方式写成了故事,自洽的描绘历史里新思想的诞生、完善、实践的现实过程,这是很高级的文学构架。之所以给出极高的评价,是因为《剑来》拓宽了仙侠小说创作理念的视野和边界,给《封神演义》一类的仙侠小说中,所描写的仙人、圣人之间的争斗,一个准确的模式定义。以往历史中出现过的意识、文字、口头上的“哲学观点间的辩论”,在仙侠小说中被具体成有血有肉的哲学问题,转化为文中儒道所设下的各个“局”,再以陈平安思想改变这个行为,来驳倒对手的哲学观点,体现出传统文化中看不到摸不着的思想交锋。在以某个哲学观点为“证道契机”的仙侠小说世界里,这样的矛盾冲突是成立的,甚至有能力做到完美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层面。

不要用网络快消小说的方式去看《剑来》,就好像看《射雕》、《神雕》的人,在一门心思去看哪门武功最厉害,谁打架最强,应该去看角色如何做出选择,选择的理由又是为何。从这样的角度,再看金庸小说,就能发现,大师作品被人颂赞的地方,也用虚拟角色的故事去有血有肉的诠释、演绎真实历史事件,和《剑来》目前所构架的、完成的内容对比,两者小说艺术层面上非常接近。所以,抛开风格和技法的东西,《剑来》这本书目前的完成度,是担得起这样的评价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剑来》读后感_16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